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电子教案>>知识点二
(8)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
(9)各国应当合作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做法是通过开展科学和技术交流,包括新的和创新性的技术的交流来提高科学认识。
(10)环境问题最好是在全体有关市民在有关层次的参与下加以处理。在国家一级,每个人都应能适当地获得公共当局所持有的关于环境的资料,包括在其社区内的危险物资和活动的资料,并应有机会参与各项决策过程。各国应通过广泛提供资料来便利及鼓励公众参与,让人人都能有效地使用司法和行政程序,包括补偿和补救程序。
(11)各国制定有效的环境立法。环境标准、管理目标和优先次序应该反应它们适用的环境与发展范畴。一些国家所实施的标准对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可能是不适当的,也许会使它们承担不必要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12)为了更好地处理环境退化问题,各国应该合作促进一个支持性和开放的国际经济制度,这个制度将会导致所有国家实现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环境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不应该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任意或无理歧视的手段或伪装的限制。应该避免在进口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单方面采取对付环境挑战的行动,解决跨越国界或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环境措施,应尽可能以国际协调一致为基础。
(13)各国应制定关于污染和其他环境损害的责任和赔偿受害者的国家法律。各国还应迅速并且更坚决地进行合作,进一步制定关于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对其管辖外的地区造成的环境损害的不利影响的责任和赔偿的国际法律。
(14)各国应有效合作阻碍或防止任何造成环境严重退化或证实有害人类健康的活动和物资迁移和转让到他国。
(15)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采取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技术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
(16)考虑到污染者应承担污染费用的观点,国家当局应该努力促使内部负担环境费用,并且适当地照顾到公众利益,而不歪曲国际贸易和投资。
(17)对于拟议中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活动,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国家手段,并应由国家主管当局作出决定。
(18)各国应将可能对他国环境产生突发的有害影响的任何自然灾害或其他紧急情况通知这些国家。国际社会应尽力帮助受灾国家。
(19)各国应将可能具有重大不利跨越国界的环境影响的活动,向可能受到影响的国家预先和及时地提供通知和有关资料,并应在早期阶段诚恳地同这些国家进行磋商。
(20)妇女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他们的充分参加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21)应调动世界青年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培养全球伙伴精神,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22)土著居民及其社区和其他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支持他们的观点、文化和利益,并使它们能有效参加实现可持续发展。
(23)受压迫、统治和占领的人民,其环境和自然资源应予保护。
(24)战争一定破坏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国应遵守国际法关于在武装冲突期间保护环境的规定,并按必要情况合作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25)和平、发展和保护环境是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
(26)各国应和平地按照《联合国宪章》采取适当方法解决其一切的环境争端。
(27)各国和人民应诚意地本着伙伴精神,合作实现本宣言所体现的各项原则,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国际法进一步的发展。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阶段: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要促进发展,就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而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也必须通过经济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加以解决。这里提到的发展,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指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从发展中寻找可行的途径。发展模式的转变,是指由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这也就是当今为世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所达成的共识,标志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为加强国际社会在这一领域中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本次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起点,可持续发展被世界普遍接受,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
(二)全球可持续发展动向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考虑本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的制定了本国的《21世纪议程》,几乎所有的国际组织都在对《21世纪议程》作出反应。据联合国估计,到1996年上半年,全球已有约100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这反应出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推进《21世纪议程》的全面实施,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专门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自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都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从目前情况看,各国在设立机构、制定规划等方面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执行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规定,以及公众教育和意识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从各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处于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一样。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侧重于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增长的质量,改变消费模式,减少单位产值中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量,并通过关心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企图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其进一步掠夺发展中国家的丰富自然资源而作各种尝试。而发展中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则主要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解决温饱和人口健康、教育、安全等社会问题,提高保护环境与生态的能力。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发达国家不肯履行在1992年环发大会上关于资金援助的承诺,即应拿出各工业化国家0.7%的GDP作为海外援助资金(ODA)来支持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贫困。只有北欧等少数几个国家做到了这一点。实际上,发达国家1993年的ODA只占GDP的0.29%,比1992年占GDP的0.33%还有所下降。
(2)在技术转让方面,发达国家还没有提供更多减让的、非市场机制的优惠条件,致使发展中国家在资金短缺的前提下,难以得到足够的环境无害化技术。
(3)发达国家把环保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发达国家利用其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对进口产品制定种种严格的“环境标准”,其结果是将抵消发展中国家的优势,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披上“绿色”外衣。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过程中,发达国家力主写进“环境条款”,由于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未能得逞;但在发达国家的坚持下,世界贸易组织中将在专门设立的“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中审议有关问题。
(4)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既无经济实力,又无技术来解决本国的环境问题。当今世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以占世界人口5%的首富和南方赤贫的人均收入为例,1960年,两者相差30倍,1970年32倍,1980年45倍,1990年60倍。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1994年底,发展中国家的总债务已达1.95万亿美元。面对这种现实,发展中国家呼吁,应尽快建立各国公平、合理、互惠、没有歧视的国际经济环境,使各国有机会平等地参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