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电子教案>>知识点一
(二)世界文化的分区
总体来看,世界文化分区主要划分为东、西方文化两个区域。
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东方文化在我国更多的表现为以儒教和道教教义为世界观,尊崇“仁、义、礼、智、信”为道德标准形成人际关系,以及在建筑、居民聚落、服饰、审美观、饮食、家族观念和人的性格方面有其特点。在科学上,东方文化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
伊斯兰文化在服饰、建筑、道德观念和生产方式(作为游牧民族)等许多方面有特色。与佛教和儒教趋于保守、追求超脱于尘世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是扩张的、强制性的。
政教合一是现在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特点。由于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泛伊斯兰主义不仅涉及各国的政治,而且进入了国际政治生活的舞台,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因素之一。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历史基础,它首先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随着西方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这种扩张更加强烈,并且成为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代表。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也是应该受到欢迎的。但是,西方文化并不是惟一的文化标准,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永远代表最先进的文明。
(一)单一民族的国家
纯粹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是不存在的。民族人口的国际流动和迁移使所有国家的人口都是多民族的。但是相对来说,仍然有许多国家是由某一个民族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的国家有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
(二)多民族的国家
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
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许多国家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仍然矛盾重重,给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成本”。
(三)跨国家分布的民族
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
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
这些跨国家分布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70年代“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独立建国使南亚的国际政治关系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当前库尔德人在西亚地区的独立运动,巴斯特人在西班牙的分离主义运动都给地区和国家政治带来严重的挑战。
(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
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及其文化的产物,国家对于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作用和他们相互间的影响。人们通常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把各个国家进行以下划分。
1.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最后一种划分是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向世界提出的,得到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拥护。虽然这种划分是针对当时美苏两国霸权主义争夺条件下的世界政治地理的格局,与今天的国际政治形势不尽一致,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内涵仍然被普遍的接受。
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说是国家间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结果。它最初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国解决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发表见解的舞台,力求以和平的方式协调国家间的冲突。很多年以来,联合国没有什么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资源、贫困、人口与发展问题使它越来越多地讨论和介入国际经济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