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人口发展地域格局与城市化>>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因此采掘业是陆地亚寒带又一传统产业部门。俄罗斯的采掘业集中于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的开发上。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能源自给有余的国家。但能源矿藏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主要指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拥有全国人口的4/5和工业产值的4/5及能源消耗量的4/5,但这里经过长期大规模开采,现有能源资源量不到全国的10%。经济不发达的东部地区却占全国能源资源的90%。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俄罗斯能源产量的绝大部分产自西部,到80年代,东部的能源产量全部超过西部。加拿大的采掘业也很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原料净出口国之一,金属矿和有色金属出口值占世界首位,其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重要油、气生产国之一。加拿大采矿业基本由外国资本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3/5的采矿业来自外资,其中美国资本占80%;相对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而言,北欧采掘业地位较低,主要以铁矿开采为主。

除森林采伐工业和采掘业外,陆地亚寒带的主要国家还积极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如在俄罗斯的亚寒带地区就形成了以能源工业、冶金机械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地带。

陆地亚寒带虽然有比较大规模的人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带广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又使地表水积留形成大面积湿地,加之北冰洋水系在此带形成广阔的河口低地,与冰期遗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积的湖沼,从而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农牧业开发。

低温虽然会使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但水分条件好和有限的人类开发则使这里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给、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亚寒带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从亚寒带向南,我们会看到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传统农牧业开发的强度在增加,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在增加,各个自然带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增加。

二、陆地中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

(一)陆地中纬度带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之地。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带。应该说,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

由于陆地中纬度气候带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客观存在着地域差异,从而也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在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集中于农业生产,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基础。在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集中于工业生产,这时工业生产的集中性特点和工业资源的地域分异直接影响到工业生产的地域分布,人类的工业生产日益向资源地、消费地和区位条件优越的沿海地区等集中。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新的产业的产生、新的资源的利用等,又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趋于复杂化。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主要是中纬度地带人地关系不断复杂化的表现。

1. 陆地中纬度气候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

陆地温带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热土条件及其组合适宜的地区,原始植被基本被破坏殆尽,为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仅在局部地段或深远山区,尚有原始植被保存。由于陆地温带的自然环境主要呈东西向变化,所以在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的农业生产类型。当然,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也影响了农业生产类型的形成,在此不做叙述。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主要与气候类型有关。

在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包括中国华北、东北,朝鲜北部和日本北部广大地区),人们根据各地农业自然条件的不同,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等作物。并利用季风这种自然的特殊恩惠,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把高产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推向较高纬度。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为主的耕作业系统。

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全球气候变暖(无论其原因如何)在东亚温带大陆上的表现是气候的变干。降水量的减少与气温的攀升使这里几千年以来形成的深度农业开发面临明显的水分条件恶化的趋势。我国中原地区的文明相对于水分条件更好的江南的衰落,和人口,城镇、农田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使我们必须思考这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农业文明的历史不长,且人口密度较小和气候相对湿润,北美和欧洲的陆地中纬度温带的人地关系状况要好得多。

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包括美国北纬35以北、西经100以东的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的五大湖沿岸省区)。该区农业生产仅有400年左右的时间。18世纪中叶以前,发展比较缓慢,19世纪以后,先后在这里建设了许多家庭农场和大型种植园。20世纪以后,随着这里工业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城市的绵延,逐步形成了以乳酪、蔬菜为主的乳用畜牧业带和玉米与肉用畜牧业带,以就近供应消费市场。除了牧业农场、饲料农场、谷物农场、果蔬农场外,在加拿大的五大湖沿岸的魁北克省、安大略省还有烟草生产。形成了以商业性牛奶业、蔬菜业为主的混合农业系统。

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由于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对饲草的生长有利,因而畜牧业较发达。而且这种草场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与温带草原畜牧业相比较,对自然植被的消耗要小得多,尽管其生产力很发达,但湿润条件下的植物群落没有受到深度破坏。同时,这里秋季漫长的特点又适应于谷物的种植和粮草作物的栽培,种植的作物以甜草、马铃薯等块根块茎作物和谷类作物为主。从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本区属于耕作业系统的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

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中部、北美大陆中西部(西经100以西、北纬35以北)及南美洲南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又偏少,干旱已成为农业分布的限制因素,而持续的农业开发则对地带生态环境提出挑战。在一些水源较有保证的地区,可以经营旱作农业或灌溉农业(包括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更适合于畜牧业经营。从目前本地带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主要有草地系统的牧场放牧制(欧亚大陆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大农场经营制(北美洲中西部)、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北美洲中部地区)等。此外,在亚洲大陆中西部的中国西北地区只有绿洲农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传统的种植业在生态环境的约束下将走向衰落。

进入第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