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亚洲>>学习内容>>知识点三
视频:老师对整个单元知识点的视频讲解。
我们深入了解了印度,东南亚,中亚,西亚,现在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南亚概况:
1、三大构造地形单元,南亚的地形与构造相一致.明显的分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和南部高原三部分。2、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和北纬30º以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背靠亚欧大陆,北有高山阻挡寒冷空气入侵,南临辽阔的热带海洋,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季风气候。3、居民和国家南亚在政区上包括3个内陆山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3个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2个岛国(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和克什米尔地区。总人口10.5亿(1987年),占世界总人口的1/5以上。平均每平方公里230人,是世界入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4、经济特征南亚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坦荡.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可耕地辽阔.交通方便,不仅给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区域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水力和森林等资源,为工业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条件。古代该区生产力的发展,曾有过较高的水平。
印度:
1、发展中的大国,文明古国,政治军事和科技大国,大学生和熟练劳动力的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2、经济发展条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人口劳动力条件政治经济条件科技条件社会文化条件。3、工农业发展及其问题。
(1)工业
工业发展比较迅速,1950—1965年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1966—1985年为4%,近年为5—6%、与一些国家比较发展速度虽不是很快、但却比较平稳。目前印度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而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拥有40多个部门。其中钢铁、机械、电力,化工等部门发展较快,原子能、电子、航空航天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
(2)农业
特点:土地资源丰富,水、热、土条件匹配较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分布。
印度成为IT产业大国的原因:
政府的扶持,国际市场的推动,拥有质优价廉的专业人才,IT企业的优质管理。
东南亚:
东南亚指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由中南半岛及其南端的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和东帝汶等11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448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10。
(一)自然环境
1、重要的地理位置。2、多山的地形。3、气候。中南半岛的绝大部分和菲律宾北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和马来半岛的南部(大致北纬5°以南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各月气温在24--28℃,年较差不超过3℃,日较差不超过10℃。年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 。4、河流。大河向南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河流水位变化大。水力资源丰富。5、生物资源。亚洲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6、矿产资源。东南亚矿产资源丰富。以锡、钨、石油和天然气最为重要。
(二)人口
1、增长迅速。2、东南亚人口分布显著的不严衡。3、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三)政治地图的形成
(四)经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合作
大力发展制造业,扩大农矿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施“绿色革命”,加强粮食生产 出现的问题:资金和技术对外国的严重依赖、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拉大区域经济合作:东盟,中亚: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它西起里海,东至中国新疆,北接俄罗斯联邦,南邻伊朗和阿富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国。总面积399.44平方公里,2000年约有人口5700万人,占亚洲总人口的1.53%。
(一)自然环境
1、地形。2、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和干旱气候。3、广大的内陆流域。4、从草原到荒漠的自然景观
(二)政治地图的演变
(三)经济经济特征
1.经济发展较快,但生产水平较低 。2.采掘工业较发达,加工工业业基础薄弱。3.农业生产专门化水平较高。4.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
西亚:
(一)三洲五海之地
(二)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1、地形2、气候3、河流4、景观
(三) 复杂的人文地理特征
(四)两大经济类型的国家
(五)西亚的农业和制造业
(六)石油经济
1、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2、波斯湾地区石油生产特点。
人们常说的南洋指的是(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