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九章 美洲>>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北美洲,范围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大、小安的列斯群岛以及巴哈马群岛,面积为270多万km2;但就人文地理而言,它们又归属于拉丁美洲。早期主要受西班牙等国的殖民统治,后期美国在这里的政治经济影响很大。
(一)资源环境评价
首先,墨西哥位于墨西哥高原上,北部因其地势较高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而具有温凉、干燥的气候;南部为低地,气候湿热。耕地占国土面积13%,草场和森林面积广大,分别占国土的38%和21%,发展农牧业条件较为优越。其次,矿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尤以油气和银矿突出,工矿业一直是墨西哥经济的主要支柱。第三,墨西哥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化,成为旅游业主要吸引因素。第四,美、墨之间长达3100km的边界,成为墨西哥进入北美经济圈的地利条件。
(二)走进北美经济圈的墨西哥经济
如同其他拉美大国一样,20世纪80年代,是墨西哥经济严重衰退的10年,如1980~1989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7%,1987年通货膨胀率达到创纪录的159.2%。1988年新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改革外贸体制,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开放金融市场;实施社会发展计划和政治革新。此后,墨西哥经济开始出现恢复和增长的良好势头,1989~1991年,经济增长幅度分别为3.3%、4.4%、3.6%。1994年1月1日,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后,贸易投资持续增加。1997年GDP增长7%,人均GDP4 386美元,失业率3.7%,通货膨胀率15.72%。
对墨西哥而言,对NAFTA成员国的进出口分别占其对世界进出口贸易的71.9%和83.8%,仅对美国的进出口就分别占其中的98.7%和94.7%。该国通过NAFTA得益最多的是客户加工出口工业,其中汽车及其配件、家具、电子、玻璃行业尤为显著。美国企业为利用墨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巨大市场已纷纷在墨设厂,美国在墨的直接投资已占墨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同时NAFTA的实施也吸引了大量意欲把墨作为对美国出口基地的外国直接投资,为墨提供了就业和技术转让的机会,并通过当地供应链间接地增加了出口机会。1994年以来,墨的出口额翻了一番,从每年600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 200亿美元,对美出口增加近1 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并且,协定的实施也使墨经济在受到1994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迅速回到正常轨道上来。近年来其经济的良好表现,国际收支的持续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
(三)主要产业及其分布
1.工矿业
墨西哥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但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占首要地位,1996年制造业和矿业产值分别占GDP的25.4%和1.5%。制造业主要有钢铁、造纸、木材、化工、纺织、化肥、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以墨西哥城为中心集中着全国绝大部分的机械、冶金、电子等工业。1997年石油产量居世界第8位,平均日产原油342万桶。采油业分布在东部沿海。
2.农牧业
农业发展不快,制约因素有小农经济、运输设施严重落后,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低等。主要种植玉米、高粱、小麦、大豆、水稻、棉花等,剑麻产量居前列。主要饲养牛、猪、羊、马等,畜产品部分出口。林业、渔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较小。近10年来,墨西哥发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面向美国市场的外向型农业生产,使咖啡、水果和蔬菜产量增长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果。谷物种植和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经济作物多分布在沿海低地。
3.旅游业
旅游业是墨西哥继客户加工业和石油工业之后的第三大外汇来源。1997年墨西哥旅游收入达76亿美元,接近外汇总额的9%,跻身世界八大旅游国之列。墨西哥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来该国旅游的人每年达300万~400万人次。墨西哥城、阿卡普尔科、蒂华纳、坎昆等为著名旅游胜地。墨西哥城的“三种文化”广场是印第安、欧洲和墨西哥文化共处的缩影。墨西哥壁画享有世界声誉。90年代,骷髅艺术盛行全国,从亡灵节的骷髅艺术制品到各种形状骷髅糖果随处可见,骷髅艺术是墨西哥传统民族文化中一个别具魅力的组成部分。
(一)北美大陆的热带“盲肠”
中美地峡是科迪勒拉山系自北美大陆向南延伸的部分,狭长,多山地、丘陵。境内多火山分布,地峡中的地层陷落带,便于修建道路和开凿运河,巴拿马运河就建在巴拿马陷落带上。中美地峡东侧加勒比海沿岸,面迎东北信风,为热带海洋性气候,西侧太平洋沿岸属热带干湿季气候,加之这里有肥沃的火山灰土,适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
(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出口
中美地峡共七国,除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外,其他四国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经济均以农业为主,其中以咖啡、香蕉、棉花、甘蔗、可可、烟草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和出口地位尤为突出,而粮食则需要进口。加之矿产不多,工矿业不发达,而成为美洲几个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然而,近年来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和巴拿马等国的旅游业的增长令人刮目相看。
(三)具有特色经济的三国
地处加勒比海沿岸的伯利兹,因小国寡民,且境内有石油分布,可以选择“石油经济”道路。工农业国巴拿马,利用本地甘蔗原料建有制糖厂,利用运河的便利条件进口石油、矿石建有炼油厂、小钢铁厂。随着巴拿马于1999年将巴拿马运河的主权收回后,对运河的营运管理收入将成为巴拿马的主要外汇来源。生态旅游圣地哥斯达黎加,是拉丁美洲开展生态旅游颇有成效的国家。该国开展生态旅游是从保护森林目的出发的。过去为了发展农业而砍伐森林使这个美丽的国家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为改变这一状况,1970年成立了国家公园局,先后建立了34个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开展对森林非破坏性的生态旅游活动。到80年代中期,旅游业的外汇收入成为这个国家外汇的最大来源,取代了传统上的咖啡和香蕉创汇的地位。该国境内的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留区每年吸引无数的国际观光客,带来将近3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一)特殊的地缘关系
加勒比海地区地处低纬,在两列岛弧、南美大陆与中美地峡间,是南、北美大陆,美洲与太平洋地区海上联系的必由之路,因而有人称之为“美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地区是西、葡殖民者最早到达美洲的落脚点,以后英、法殖民者接踵而至,从这里展开了对美洲的争夺。作为贩卖非洲黑奴的中转站,在历史上“三角贸易”的作用下,这里与非洲和欧洲的关系同样都很密切,一直到今天,从而成为这个地区在地缘关系上的突出特征,由此决定了这里的政治文化多元性以及经济的多边开放性。
(二)政治文化的多元性
加勒比海地区至今在政治上仍保留有欧洲殖民主义的残存势力。这个地区现仍有11个殖民地,它们分属英、法、美、荷兰等国。其中波多黎各则为美国的一个“自由邦”。在文化层面上,原有居民的当地语言与宗教,西、葡移民的语言和天主教,英、荷移民的语言和基督教新教,以及非洲文化在这里融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荷兰语成为不同国家的官方语言。
(三)经济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热带多雨的自然条件及其肥沃土壤,部分岛屿及大陆架上的有色金属和油气资源,热带岛国的自然风光与上述地缘政治关系相结合,使这里的经济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特点。在部门构成上,甘蔗、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种植业,铝土、油气的开采业以及旅游业和金融等服务业,均作为地区专门化部门,同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关系密切。临近美国的地理位置又使美国的石油资本将其本土污染严重的炼油业向这里转移,从而使这里成为美国石化工业的一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