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一章 南极洲>>电子教案>>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南极洲的发现与保护


三、南极洲的科学研究

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国家越来越多。目前,全世界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建立并使用着50多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

在南极条约体系的4个组成部分中,科学研究都占有很高的地位。《马德里议定书》将南极定为“奉献给和平和科学的自然保留地”,并强调了南极作为“进行科研活动,特别是那些有助于了解全球环境的科研活动的区域”的价值。随着全球问题逐步引导科学方向,以及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科学的范围并使南极地区更容易到达,研究活动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目前,在全球变化与当代人类影响的研究之间存在一个平衡。研究项目也更加一体化,集中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专家信息以研究主要的科学问题,如后冰河作用、海平面和大气组成、臭氧耗竭、冰原变化、海冰动态以及海洋和大气环流等。

为鼓励更为有效的研究,《南极条约》的缔约国正立足于促进国际和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与有效的操作管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通过自身的各种工作组和专家组为发展合作提供论坛,国家南极计划管理者理事会(COMNAP)为后勤合作以及意见和信息的交流提供机会。二者紧密合作,特别是在南极数据管理方面。

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5月11日成立了“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1980年以来,应友好国家南极站或科考船的邀请,我国曾陆续选派50多位科学人员赴南极进行了合作考察活动。1983年5月9日,我国加入《南极条约》,成为条约国;1985年10月7日又取得《南极条约》协商国地位,获得了参与决策南极重大事务的权利。1986年8月23日,又参加了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成为正式会员。1991年10月,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

经过长期准备之后,我国于1984年11月20日独立组织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中国首批南极考察队591人乘我国最大的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10号”和J121打捞救生船开赴南极,12月25日登上了南极洲,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中最大岛屿——南乔治王岛上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还在当年把原计划的夏季站转为常年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越冬科学考察。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2°12/59//,西经58°57/52//,海拔高度10m,与北京方位为170°38/27//,距离北京17 501.949km。从此,我国成为在南极洲建站的第17个国家。1988年开始于南极圈内筹建第二个考察站,终于在1989年2月26日于东南极洲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上建成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其地理坐标为南纬69°22/24//,东经76°22/40//,海拔高度11m,与北京的方位为32°30/50//,距离北京12 553.160km。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已经完全具有了常年科学考察的能力,不仅可以满足中国科学家在该地区从事科学考察的需要,还可接待部分外国科学家来站从事夏季或越冬科学考察工作。

1984~1998年,中国已成功地组织了14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到南极洲的总人数达2 234人次,其中科研人员782人次,占总人数的35.0% 越冬人员402人次。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常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在夏季除从事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学、人体医学和海洋学等现场科学考察等。1991~1995年期间,中国科学家在长城站和中山站以及南大洋实施的“八五”攻关课题“中国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现已圆满完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外,从1996年开始,中国又实施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作用研究”。该项目的总目标是定量地描述东南极洲东部区域海洋/海冰——大气——冰雪/陆地系统主要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基本过程,揭示其在全球变化中的功能,为建立南极系统对全球变化影响的评估模型作出贡献。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