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一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1. 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就是在肯于承担巨大的暂时经济衰退的风险条件下,对已有的经济体制实行全面的和迅速的改革,力求在短时间里度过阵痛,实现彻底的体制转轨。

2.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人类社会的自然界,又称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要素组成。

3. 地带性差异:地带性差异主要指陆地上的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成一定宽度延伸,并按南北方向更替的带状规律性。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2分,共20分)

1. 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风

2. 巴西、青藏

3. 北美洲、拉丁美洲

4. 高、低、发展中国家

5. 印度尼西亚

三、简答(共5题,每题7分,共35分)

1.美国的对外贸易有什么特点?

①美国是世界上对外贸易额和资本输出额最多的国家。60年代以来,美国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八十年代后对外贸易连年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

②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加拿大、日本、墨西哥及欧共体国家。

③美国的对外输出以工业制品为主,约占出口总额的70%,原料和半成品约占30%;进口商品有汽车、机械、纺织品,以及能源、原料和热带农产品。

2.简述世界能源消费结构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分析成因。

要点:人类对能源的利用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地位突出,故称为“木柴能源时代”。

②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的大规模使用;19世纪末,煤炭取代木柴成为主要能源,进入能源消费的“煤炭时代”。

③20世纪初第二次产业革命,内燃机的应用以石油为燃料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的发展,使石油消费量显著增加;战后一批大型油田的涌现以及石油本身的优点,使60中期的石油生产与消费超过煤炭,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3.简述世界农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要点:

①农业产值不断增长,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不断下降。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第二、三产业发展快于农业,经济结构进步所致。

②世界各国农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发达国家已进入现代化农业阶段。厂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任流农业阶段。

③农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种植业地位下降,畜牧业地位上升。

④产供销一体化的横向联合继续发展。

⑤农业生产的地带性明显,区域差异性大。

4.简述南极洲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1.特点:

①气候最严寒。是世界“寒极”极在地。

②气候最干燥。降水最稀少,绝对湿度极小,为世界“干极”所在地。

③风速最大,风力最强,风暴最多为世界“风极所存地。

2.原因:

①严寒是因为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地势高;冰面反射掉90%以上的夏季太阳辐射,冬季则地表强烈辐射;40º——60º连续的西风环流“风壁”阻挡了低纬暖气流的进入。

②干燥是因为常年冷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低温使绝对湿度小;“风壁”阻挡中低纬湿润气流的侵入。

③大风、是因为强大冷高压的驱使;冰面阻力小;盾状地形加强了沿海地带巨大的“下降风”。

5.简答美国人口地理特点。

①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三位。

②是一个移民国家,吸收了近代国际移民的半数以上。

③种族构成复杂,以欧洲移民的后裔——白种人为主体,约占85%。有色人种受到不同程度的种族歧视。

④人口密度较低,但分布很不均匀。东密西疏,沿海密内陆疏。

⑤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国家,60年代以来,人口流动的总趋势是从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流动。

⑥经济活动人口的职业构成属典型的发达国家类型,即第一产业占30% ,第二产业26% .第三产业71%。

⑦宗教信仰多样。

⑧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城镇人口占74%。

四、论述(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只占一少部分。地表的总面积约5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约36,0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2%。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地表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块,通常人们把海洋所包围的大面积陆地叫做大陆,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这样,地表的陆地共分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沟通的,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大洋。根据海陆分布形势,可把世界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 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 第一,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五分之一,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是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第二,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南北成对分布: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并形成较深的“陆间海”,其间岛屿众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第三,大部分大陆的轮廓都是北宽南窄,呈倒置三角形。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都非常典型;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的特点,只有南极大陆例外。 第四,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岛屿多位于大陆东岸。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一连串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为一系列深海沟。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成弧形排列,较大的岛屿也少,唯一例外的是不列颠群岛。 第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海岸线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2. 论述南极洲地理位置特点和大陆轮廓的特点及其地理意义,并试探讨南极考察的地理意义。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陆缘冰和岛屿,总面积14051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9.4%,大于欧洲、大洋洲,是世界第五大洲。总面积中,南极大陆为12393万平方公里,环绕大陆及岛屿的陆缘冰面积158.2平方公里,岛屿面积为7.6万平方公里。该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的周围,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是纬度最高的大洲。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对形成南极洲严寒气候关系很大;同时也使该洲大部分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而且愈近南极点,极昼、极夜的时间愈长。另外,南极洲四周被浩瀚的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远离其它大陆,距澳大利亚约3500公里,离非洲约4000公里,而距亚、欧、北美洲皆在10000公里以上,南极半岛与南美洲的火地岛距离最近,也有970公里之遥。因此,在地理位置上,本洲又是世界最孤立的一洲;但在未来的空间交通上,它将是联系南美洲、非洲及澳大利亚大陆的捷径。南极大陆的水平轮廓活象一个蝌蚪,其头部为东南极洲,尾巴是西南极洲。东南极洲大部分濒临印度洋,轮廓完整,大体呈半圆形,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四分之三;西南极洲面对太平洋和大西洋,轮廓破碎,海岸曲折,包括南极半岛和爱德华七世半岛,半岛外围有好多边缘海,其间散布着许多岛屿与群岛。

南极考察地理意义

①南极洲独特的环境对环境科学的研究有主要意义

②南极洲的冰雪对研究全球气候的形成及变迁有重要意义

③南极洲的地质构造可为大地构造运动学说,提供有关资料和数据

④南极洲的矿产资源丰富

⑤南极洲是研究独特生态系统的理想场所

返回模拟试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