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绪论>>学习内容>>知识点五


知识点五: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过程



○ 教师解析

一、统计制度

统计制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不同的。例如,美国没有专门的国家统计局,其统计资料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负责搜集和公布,如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商业部提供,劳动工资方面的资料由美国劳工部负责搜集和公布等。这和中国有别。本节对我国的统计制度和统计工作做些简单介绍。

(一)统计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内设立了统计处,负责规划全国的财经统计工作。1952年,成立国家统计局,领导全国的统计工作。从那时起,国家建立了由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市、县、区统计局等组成的政府专门统计系统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内设的专业统计机构,共同进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政府统计部门受上级统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这基本上保证了各级政府管理决策及社会各方面对统计资料的需求。现在我国所有的官方统计数字一律由政府统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搜集、由各级政府统计局公布。这保证了全国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和协调统一。

(二)统计调查制度

新中国的统计调查制度是从1950年开始的。1950年3月在中财委统计总处的领导下,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此后全国各种统计调查报表制度先后建立起来,而且多是定期报表,如《工业统计报表制度》《运输邮电统计报表制度》《物资统计报表制度》《基本建设统计报表制度》《贸易统计报表制度》《农业统计报表制度》《劳动统计报表制度》《文教卫生统计报表制度》和各项专门调查等。在新中国统计调查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问题,50年代初期滥发统计报表就是其中的一例。据统计,那时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共发放各种统计表格34,993种。“文革”期间,统计制度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统计报表到1975年才得以恢复。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思考统计制度的改革问题,从统计队伍来说,政府统计部门重新组建了农调队,成立了城调队,90年代又成立了企调队。从调查方法制度上来讲,过去实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已不能满足经济改革开放对统计的要求,必需进行改革。以定期普查和抽样调查为主、多种调查方法相结合,是我国现行的统计调查体系的基本特征。调查方法制度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不断改革和完善的。今后,民间统计机构和统计业务可能会有较大发展,并作为政府统计的必要补充,共同承担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需求的任务。

(三)计法制

统计法制是保证统计工作依法进行、保证统计资料及时、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现实的必要手段。中国第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统计文件是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东北统计报告暂行规定》。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以命令的形式发出了《关于充实统计机构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它为在全国有组织、有领导地建立统一的、系统的、科学的统计工作铺平了道路,并对以后的统计工作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在治理滥发统计表格的基础上,颁发了《关于制定及审批调查统计报表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查统计报表制订送审的几项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统计报表制度。196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要求在领导上、业务上、组织上加强统计工作,同一切虚报、瞒报统计数字的违法行为作斗争。1963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统计工作试行条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统计法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83年12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正式公布,并于1984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史上第一部正式法规,该法规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真正开始走上法制轨道。现在许多地方政府也已制定了统计法规性的条例,如《河南省统计工作管理条例》等,使得统计工作的法制管理真正切实可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业务越来越多,统计工作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统计主体也将由“一元”发展成“多元”。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出现,因此统计法制建设须将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完善。

二、统计工作过程

从理论上讲,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统计设计,是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的目的、任务,对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即定性认识的阶段。统计设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统计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统一的工作,没有预先的科学的设计,没有具体的工作规范,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一项大规模的统计活动开始前,必需进行统计设计。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要求,根据统计设计的内容、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定量认识的阶段。统计用数字说话,而各种统计数字都直接来自于统计调查,管理者和决策者都需要根据大量翔实的统计信息进行管理和决策,科研工作者也需要根据统计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研究。调查是统计的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的方式方法主要有统计报表制度、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将统计调查得到的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汇总,使其条理化、系统化的工作过程,是统计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统计分析阶段准备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特征的统计资料。但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整理与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非总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是统计调查的继续,也是统计分析的开始。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都是一种定量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统计认识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在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研究对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计算、分析的工作过程。统计认识的结论要从分析中得出,因此,这一阶段虽然是对统计资料的计算分析,但其目的却是要揭示统计研究的对象的状况、特点、问题、规律性等,所以这是统计认识的定性阶段。

因此,从认识的顺序来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这四个阶段,是从定性认识开始,经过定量认识,再到定性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即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定量认识(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定性认识(在定量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的过程。

再次重申,统计认识过程的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上的,相对的,实践中,统计工作过程是很难这样分开的。

○ 边学边练

  • 1、一项完整的统计工作可分为( )【多项选择】。    
       A 统计设计
       B 统计调查
       C 统计整理
       D 统计分析

通过学习,你是否掌握了统计的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