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绪论>>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关于统计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问题,是我国统计理论界长期以来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本书无意参与这种争论,我们取“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这样的理念,认为统计学主要是研究方法论的,并且,本书将统计学界定在社会经济统计学这样的框架之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讨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将统计的研究对象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加以区分是有益的。

一、统计认识的对象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一种事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究是在对事物的质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计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之间的数量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些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需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究才能有效,因此,统计的研究对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总体性。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必须是对总体现象的认识,而非对个体现象的认识。因为,只有通过对总体的数量方面的观察,才能发现现象存在的共性和规律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众多工业企业的研究,了解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和工业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等方面的情况。但如果只对该国或该地区的个别工业企业进行观察,则无论我们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也不可能得到整个工业产品的结构及其满足需要程度的信息,因为它不具备代表性。

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要求具有总体性,是基于满足统计研究的目的来考虑的。但强调总体性的要求,并不排斥统计对社会经济个体现象观察的重视。事实上,统计对总体事物的研究是从对个体的观察开始的,例如在人口统计中,如果没有对一个自然人各方面情况的仔细观察和记录,就得不到对人口总体的总人数、性别比例、地区分布、出生率、平均寿命等方面的数量认识。因此,统计对个体现象进行观察的目的,是为了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

(二)社会性。统计对象的社会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因而统计本身也就有了社会性。二是统计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人,人的阶级性(社会性)决定了认识立场和认识结论上的社会性。三是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和人的利益有关,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因此人们相互间的利益分割和利益冲突,必将在统计上显示出来。统计为一定的阶级和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说,统计具有社会性。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统计认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当然,同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里所讨论的是统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计学等)中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对总体现象中的全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是复杂性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论来。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只有被观察的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有足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味着样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认为,样本容量30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人们为了确保统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计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总体的构成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企业规模”为标准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计算、运用各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行刻划,将其结合运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这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的统计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能量化和预期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循环波动、偶然性因素等等。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测算和分析,是统计研究的重要方面。

(五)指数分析法

现象的总体是复杂的,其发展变动受其构成要素变动的影响,但这些构成要素往往不可以直接相加,很难进行直接的观察比较,因此需要逐个因素进行分析,分析它们的变化对总体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例如多种不同类型商品价格的总变动受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多种产品总成本的变动受每种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受各部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等等。指数分析法就是用来解决此类问题的。

(六)相关分析法

现象是复杂的,同时现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有些现象相互间存在着确定的联系,当某一现象变动一定量时,相关现象随之变动,且变动的量是确定的。比如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鲜蛋的销售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关系,就是确定的联系。但有些现象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不确定的关系,如施肥量和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工业品生产批量和单位成本之间的关系、人们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但却是不固定的。它们相关的程度和方向是视情况不同而不同的,相关分析就是要研究这些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程度和方向,为对现象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分析奠定基础。

(七)抽样推断法

抽样推断法,是指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择一少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登记结果对总体的数量特征做出有一定正确性和一定把握性的估计的统计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难以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总体规模巨大或总体为无限总体等)和不宜或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场合(如对部分工业品质量性能的破坏性试验等)。当然在可以进行全面调查或进行其他非全面调查的场合,抽样调查仍然具有独到特点。比如人口调查,可以用普查的方法取得全面资料,也可以用抽样的方法推断全面的情况。抽样推断所依据的虽然是少数单位的情况,但其目的却在于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目前,抽样的方法在经济、社会、医疗卫生、体育、科研等许许多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各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中居于主导地位。

进入知识点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