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
基督教伦理的最高境界是灵魂得救,古希腊伦理思想的最高原则是公正,它们分别代表着人类的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不同追求。但这种和谐在12世纪发生了分裂,这是因为人们的世俗生活产生了新的需要,而教会统治的腐败又使人们对长期依循的伦理观念产生了疑惑。
但丁与《神曲》自20世纪进入中国以来,确实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然而但丁在中国仍似有一种孤独,究其原因,除了社会文化的差异,最重要的还在于人们的接受方式:评论者往往以主体自居,但将但丁视为他者,裂之而贴以各种标签。
欧洲中世纪文学发展的历史阶段既是多种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时期,也是在基督教强大统筹下文化再造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现象并非仅仅是希腊和希伯来文化哺育的结果,而是多种古代文化要素碰撞融合的产物;它也并非仅仅具有过渡性质,而是体现了新的文学形态和新的文化冲突,为后代的欧洲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4.肖四新:基督教人文主义——从《神曲》看但丁的宗教哲学观_
《神曲》体现了但丁的宗教哲学观。从本体论看,它与基督神教学观是一致的,即一元论的上帝观。但从认识论看,它抛弃了基督教原罪观中的“罪”,而更强调恶,强调恶的主观性、个人性。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末世论及灵魂不灭的学说,但却更强调人的个体人格及主体性。
但丁是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站在新旧纪元的转折点上,把新旧两种思想交汇于一体。他的代表作《神曲》集中地反映了但丁所处的时代特征,充满着新旧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中世纪神学的旧思想与人文主义新观念之间的矛盾,并贯穿于整部作品。
打开校图书馆里学生经常借阅的十余种80年以来各地出版的外国/世界文学史教科书,翻到欧洲中世纪文学部分,笔者见到一个一目了然的共同特征——叙述简略,评价大体消极,内容可粗略总结如下:中世纪是古典与文艺复兴两大辉煌时代之间的黑暗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