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 遥感概述>>电子教案>>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遥感的历史与展望


3.2中国遥感事业发展

自20世纪30年代,我国个别城市就进行过航空摄影,20世纪50年代开始系统的航空摄影,主要应用于地形图的制图和更新,在铁路、地质、林业等领域的调查、勘测、制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遥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航空摄影测绘已进入业务化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图更新已普遍采用航空摄影测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目标的航空专题遥感试验及应用研究,特别在利用航空平台进行各种新型传感器试验和系统集成试验研究方面,取得了成效。我国已经成功地研制了多种传感器。其中,成像光谱仪和微波传感器备受关注。在研制新型传感器的同时,还注意到把几种传感器组合为集成探测系统,如把航空摄影扫描、成像光谱仪、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分别与激光高度计、GPS集成,可以同时获得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或雷达影像,获取空间定位、高程数据等三维信息。把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与GPS集成,用于水灾灾情实时动态监测。

1970年4月24日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以后,我国相继发射了数十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太阳同步的“风云l号”(FY-lA,lE)和地球同步轨道的“风云2号”(FY-2A,2B)的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的发射与回收,使我国开展宇宙探测、通讯、科学实验、气象观测等研究有了自己的信息源,1999年10月14日中国-巴西地球资源遥感卫星CBERS-1的成功发射,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卫星,“北斗”定位导航卫星及“清华1号”小卫星的成功发射,丰富了我国卫星的类型。

1986年我国建成了遥感卫星地面站,逐步形成了接收美国Landsat、法国SPOT、加拿大RADARSAT和中国-巴西CBERS等7颗遥感卫星数据的能力。数十个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可以接收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极轨)气象卫星数据。

3.3 21世纪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类对遥感技术的逐渐认识,观测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增加,遥感正经历着技术不断完善、能力不断增强、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社会需求成为遥感技术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在 21 世纪前叶,人类将进入一个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

3.3.1遥感信息获取技术

(1)各种类型遥感平台和传感器不断出现

现已发展起来的遥感平台有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500km)和太阳同步卫星(600~1000km)。传感器有框幅式光学仪器,缝隙,全景相机,光机扫描仪,光电扫描仪,CCD线阵、面阵扫描仪,微波散射计,雷达测高仪,激光扫描仪和合成孔径雷达等。它们几乎覆盖了可透过大气窗口的所有电磁波段,有些遥感平台还可以多角度成像,如三行CCD阵列可以同时得到3个角度的扫描成像;EOS Terra卫星上的MISR可同时从9个角度对地成像。

(2)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

仅从陆地卫星系列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有4个波段(MSS),其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50nm,空间分辨率为80米,重复覆盖周期为16-18天;80年代的TM增加到7个波段,在可见光到近红外范围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137nm,空间分辨率增加到30米;2000年后,出现增强型TM(ETM),其全色波段空间分辨率可达15米。法国SPOT4卫星多光谱波段的平均光谱分辨率为87nm,空间分辨率为20米,重复周期为26天;SPOT5空间分辨率最高可达2.5米,重复覆盖周期提高到1-5天。1999年发射的中巴资源卫星(CBERS)是我国第一颗资源卫星,最高空间分辨率达19.5米,重复覆盖周期为26天。1999年发射的美国IKONOS-2卫星可获得4个波段4米空间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和1个波段1米空间分辨率的全色数据。IKONOS发射稍后,又出现了空间分辨率更高的OrbView-3(轨道观察3号)和Quickbird(快鸟),其最高空间分辨率分别达1米和0.62米。

(3)高光谱遥感技术

20世纪80年代遥感技术的最大成就之一是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兴起。第一代航空成像光谱仪以AIS-1和AIS-2为代表,光谱分辨率分别为9.3nm和10.6nm;1987年,第二代高光谱成像仪问世,即美国宇航局(NASA)研制的航空可见光/红外成像光谱仪(AVIRIS),其光谱分辨率为10nm;EOSAM-1(Terra)卫星上的MODIS具有36个波段。如今的卫星高光谱分辨率可达到10nm,波段几百个,如在轨的美国EO-1高光谱遥感卫星上的Hyperion传感器,具有220个波段,光谱分辨率为10nm。

进入第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