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
2.几何投影 非几何投影
3.位置、形状
4.面目标以及由点、线、面目标组成的复杂目标
5.静态缓冲区和动态缓冲区
6.反射、吸收、散射、折射和透射
7.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8.罗伯特梯度、索伯尔梯度和拉普拉斯算法
9.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
10.扫描法 边填充算法
1.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运行于桌面计算机(图形工作站及微型计算机的统称)上的地理信息系统。但也有人认为,桌面地理信息系统是不以专门的地理信息工程为目标,而是通过地图界面查询各种信息并融合常用地理分析技术的信息系统。总之,桌面地理信息系统可理解为是运行于较低硬件性能指标上的较为大众化、普及化的地理信息系统。
2.遥感数据:通过数字化卫星影像,可以生成GIS项目的一系列专题数据。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通常就是来源于卫星影像。卫星影像还能生成大量其他类型的数据,如植被类型、作物健康、土壤侵蚀、地质要素、水体的成分和深度,乃至积雪。
3.GPS定位过程中存在着三部分误差。第一部分是每一个用户接收机所共有的,如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第二部分为不能由用户测量或由校正模型来计算的传播延迟误差;第三部分为各用户接收机所固有的误差,例如内部噪声、通道延迟、多径效应等。
4.非监督分类:也称为聚类分析或点群分析。即在多光谱图像中搜寻、定义其自然相似光谱集群组的过程,其前提是假定影像上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具有相同的光谱信息特征。
5.目视解译:目视解译是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结合解译者的知识及经验,根据遥感图像上目标及其周围的影像特征,如色调、形状、大小、纹理、图形以及影像上目标的空间组合规律等,通过地物间的相互关系,经推理、分析识别目标。
1.GIS的硬件系统主要由输入设备、处理设备、输出设备三部分组成,输入设备包括专用设备和常规设备,处理设备包括存储设备、服务器、工作站以及计算机,输出设备包括绘图仪、打印机和终端。
2.(1)由外业测量获得。可利用测量仪器自动记录测量成果(常称为电子手簿),然后转到地理数据库中。
(2)由栅格数据转换获得。利用栅格数据矢量化技术,把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
(3)跟踪数字化。用跟踪数字化的方法,把地图变成离散的矢量数据。
3.健康的绿色植被,其光谱反射曲线几乎总是呈现“峰和谷”的图形,可见光谱内的谷是由植物叶子内的色素引起的。植物叶子强烈吸收蓝区和红区的能量,而强烈反射绿区能量,因此肉眼觉得健康的植被呈绿色。除此之外,叶红素和叶黄素在0.45um(蓝色)附近有一个吸收带。健康绿色植物在0.7-1.3um间,的光谱特征的反射率高达(45%-50%),透过率高达(45%-50%),吸收率低至(<5%)。这主要是由叶片的细胞结构所影响。在短波红外波段,叶片的反射率主要是由叶片含水量影响,在 1.45 至 1.95 um处形成吸收谷。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