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二 答案



一、填空题

1.像元结构

2.专题信息系统 综合信息系统

3.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

4.多普勒测量和卫星射电干涉测量

5.收集器、探测器、处理器和输出器

6.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和多波段遥感

7.最邻近法、双线性内插法和三次卷积法

8.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地形起伏、地球曲率、大气折射、地球自转

9.30m、16天

10.最小距离法、最大似然分类法、费歇尔线性判别分类法

二、名词解释

1.多样化信息载体:与传统GIS相比,移动终端用户与服务器及其他用户的交互手段更加丰富,包括定位、视频、语音、图像、图形和文本等。

2.分级符号地图:用大小不同的符号(如圆圈、方形或者三角形)来代表数据的不同数值范围。例如,可以使用分级符号代表不同人口数值的城市。对于这类地图有两个重要问题:尺寸的范围和尺寸间的可辨别差异。这两点显然与地图上的类别数或分级符号数相关。

3.局域运算是一个像元接一个像元的运算,并建立栅格数据分析的核心。局域运算由单个或多个输入栅格生成一个新的栅格,新栅格的像元值可以由输入与输出栅格的关系函数计算得到,或通过分类表对其赋值。

4.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前者是指当大气中的粒子直径比波长小得多的时候所发生的大气散射现象。后者是指大气中的粒子直径与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现象。

5.辐射畸变:就是利用传感器观测目标的反射或辐射能量时,所得到的的测量值与目标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辐射亮等物理量之间的差值叫做辐射畸变。

三、简答题

1.简述目视解译的标志

答:分为直接解译标志和间接解译标志。直接解译标志分为:形状、大小、色调、色彩、阴影、图案和纹理。间接解译标志:相关布局和位置。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衰减作用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大气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分子对电磁波的某些波段有吸收作用,吸收作用使辐射能量变成分子的内能,引起这些波段的太阳辐射强度衰减。

(1)氧气:小于0.2 μm;0.155µm为峰值。高空遥感很少使用紫外波段的原因。

(2)臭氧:大气中数量极少,只占0.01~0.1%,但臭氧吸收很强。吸收波长范围比较复杂。主要吸收波长短于0.32µm的紫外线。由于多种大气成份都吸收紫外线,故在遥感中很少应用紫外外波段。

(3)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水汽吸收的波长很宽,在0.94µm,1.14µm,1.87µm,3.2µm处有中等强度的吸收带,在2.5~3.0µm,5.0~7.5µm两处有极强的吸收带,主要的吸收带处在红外和可见光的红光部分(0.7~3.0µm)。因此,水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

(4)二氧化碳:量少;主要吸收大于2µm的红外线,位于2.7µm,4.3µm,14.5µm处有很强的红外吸收峰。

大气中的粒子与细小微粒如烟、尘埃、雾霾、小水滴及气溶胶等对大气具有散射作用。散射的作用使在原传播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减弱,增加了向其他各个方向的辐射。

3.什么是传感器?有哪些类型?

答:在遥感中传感器是指收集、量测、记录地物各种电磁波特征的仪器,传感器是遥感工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的性能是决定整个遥感工作系统遥感能力的主导因素。目前常用的传感器包括遥感摄影机、光机扫描仪、推帚式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和成像雷达等。

四、论述题

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射人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发生散射的结果。波长较短的紫、蓝、青色光波最容易被散射,而波长较长的红、橙、黄色光的透射能力较强,它们能穿过大气分子和微粒,保持原来的方向前进,很少被空气分子散射。对下层空气分子来讲,主要是蓝色光被散射出来,因而天空呈蔚蓝色。 天空的蓝色只是在低空才能看见。

天空中的云是小水滴和空气中的粉尘组成的,它们的直径要比太阳光的任何一种颜色的光的波长都要长得多,所以发生瑞利散射的情况很少,主要无选择性散射,其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也就是发生无选择性散射的波长的散射强度一样,因此云朵呈现白色。但是当云层越来越厚时,小水滴越来越多,几乎连成一片,太阳光和无选择射散的光不能或者很少能穿透云层,这时白云就变成乌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