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具体地说,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与掌握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术、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运动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包括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和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实践课教学)两种基本形式,并以后一种教学形式为主。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除具有一般教学的共同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课教学的重要特征。因为体育课上,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并使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与技能。只有承受一定的负荷,才能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实现提高体能、发展运动能力、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认知不同
有人认为人的认知可分为三种。一是概念认知,是通过概念的理解而获得知识的途径,如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是以概念认知为主的学科;二是感官认知,即必须通过感官获得认知的途径,如音乐和美术等学科是以感官认知为主的学科;三是运动认知,是通过各种运动体验来形成的认知,体育学科是以运动认知为主的学科,这是学过和没学过体育的人,在很多地方表现出不一样的原因所在。
(三)教学内容
从整体上讲,一个国家各地的体育课程一直存在有开放性。不可能用一种体育教学内容来统一不同地区的体育教学。这一点越是大国越明显。
体育教学内容的“非阶梯性”。其他的学科是由低级到高级,即按教学内容在学习时的难易来进行顺序排列的,“阶梯性”非常明显。而体育则不然,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像其他文化学科那样,都是由易到难进行。再者,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确,无法按照阶梯式来安排,譬如学了篮球后应该再学什么?篮球和排球之间是什么关系,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确。
(四)教学方法
体育实践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练习法、游戏法和矫正法等多种方法,并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而文化课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谈话法、讲座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
(五)教学组织
体育实践课教学在体育场馆进行,一般采用分组教学形式,使用多种器材进行练习,学生身体处于活动状态,教学组织工作复杂多变,要求较高。而文化课教学一般在教室进行,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组织教学相对容易。
(六)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体育实践课繁体由于场地大、活动多、分组和个人活动多,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往频繁,这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联系,也使学生之间交往增多。同时,由于在体育活动中学生所处的角色和地位经常发生变化,使人际关系更趋复杂,有利于培养学生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
(七)教学中的教育工作
体育实践课教学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并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立即付诸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而文化课教学,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学生的思想、行为不易表现,多以说教为主。
体育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的下位目标之一。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即预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一)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标准。
学校体育目标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国家、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示,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突出其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能的本质功能。同时,也应全面考虑在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的规定与影响下,体育教学目标所反映的体育教学的多种功能的可能性依据。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提出相应的目标。这是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科学性依据。
4.实际条件和可能。
教学条件是制约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为了确保体育目标具有可行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客观条件和可能性与可行性依据。
(二)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和要求
体育教学目标也可称体育行为目标。之所以称为行为目标,是为了强调目标的可见性和可测量性。体育教学目标具有两个特征:第一,详细说明目标的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知识、方法等)。第二,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和详细规格。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的特征,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并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要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三)我国的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体育教学中师生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即预期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和学科的特点,体育教学应以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来定目标。
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
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突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从兴趣到意识程度上有很大的提高;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初高中的区分主要体现在程度上;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健身方法;个人体育优势的发展(不叫特和长)或有一技之长。
大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大学体育应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文化性体育的方向发展。除了让他们掌握一些有用的体育技能以外,还要学习观赏,培养对一些体育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进行判断的正确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