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三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第三章  体育教学的目标、过程



知识点三:体育教学原则


体育教学原则是长期体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体育教学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1、定义:是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变成自觉的行动。

2.依据:学生的自觉积极性。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的教学规律决定的。

3.基本要求:

(1)了解和熟悉学生;

(2)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3)建立民主平等、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 ;

(4)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5)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二、直观性原则

1.定义:是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方式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积极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奠定基础。

2.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

3.基本要求:

(1)综合运用身体的各种感觉器官,感知体育教材,扩大直观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对学生直观作用;

(3)充分运用多种直观教具和手段;

(4)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三、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1、定义:就是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承受适当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并使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协调的发展。

2、依据: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变化的规律。

3、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材性质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和强度的关系;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4)安排好心理负荷;

(5)科学地安排休息的方式和时间;

(6)做好生理和心理负荷的测量、统计和分析工作。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是指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负荷的安排顺序,必须遵循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特征,使学生按照一定客观规律的顺序,逐步得到提高与发展

2、依据: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决定的。

3、基本要求:

(1)提高教师素养;

(2)制定好教学文件;

(3)安排好教学内容;

(4)有节奏地逐步提高生理负荷;

五、 巩固提高原则

1、定义:是指在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不断地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并逐步有所提高。

2、依据:是运动条件反射建立与消退的生理规律。

3、基本要求:

(1)反复练习;

(2)采用提问、测验、竞赛等多种方式;

(3)改变练习条件;

(4)课内外结合;

(5)培养进取动机。

六、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不同班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个体特点;

(2)面向全体,兼顾两头;

(3)从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

三、合理安排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原则

1、定义: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要全面多样,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

2、依据:是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人体是在大脑皮层统一调节下的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3、要求:

(1)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2)身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过程;

(3)不断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