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案例
案例
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十五性
一:健身性
新课标认为,一切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以纳入选择范围。但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器官都尚未发育完善,过大的强度、负荷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的内容是否简便易行,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为生活服务。若某项技术对学生要求太高,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和生活联系又不紧密,甚至对学生的身体会带来伤害的内容就不可选择。
二:差异性
我们教学的宗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器官都尚未发育完善,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前,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自身素质等等,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在学习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依照自己所能达到的目标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
三:趣味性
课堂教学如果设计得趣味性强,对学生来说就是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因为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有意注意开始阶段,这时无意注意仍起到重要作用,他们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感知常常与具体形象思维融合在一起,且自我克制力差、注意力不易持久,尤其是7—8岁的孩子他们的有意注意能力只能维持10—15分钟左右。所以,低年级教学内容应该趋向一般单向传递和简单的游戏情节为主。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喜欢模仿各种动物的样子做游戏,在体育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同动物游戏结合起来,让他们通过模仿动物形象进行教学。如:在教走、跑、跳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各种走、跑的的游戏,比如:模仿我们国家阅兵时,解放军那种雄赳赳、气昂昂的方队走;解放前日本鬼子进村时害怕遭到游击队的埋伏,那种东张西望、鬼鬼祟祟的低姿走;用小青蛙跳荷叶来练习立定跳远等等。
四:生活性
学习内容只有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现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内容过多;重复的多、内容不实用、缺乏终身教育性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甚至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进而阻碍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的形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尽量选择能与学生实际爱好、兴趣、需求相一致的内容,注意内容的终身效应。本来我们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我们也应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主动性
选择教学内容不仅是教师的事情,而且也是学生的事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与“不动”是课堂的核心。新的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再次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然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在教学内容的版块中将一部分空间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同时由于活动内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在学习的时候他们会更加的投入,更加的积极。
六:置换性
在我们的课堂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相通、相近的、可交叉变换的,所以在选择时要考虑到内容之间的可置换性。如投掷内容,我们可以用掷羽毛球、沙包可甚至利用废报纸团、废布团练习投掷同样可以达到目的,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投掷的基本技术,再说谁毕业了还拿着铅球或实心球去锻炼啊!再如:耐久跑,我们可以利用追逐跑、运球跑、接力跑、定时跳绳、越野跑等方式来进行,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游戏性
小学的学生都是处于6—10岁的儿童,可以说他们是伴随着游戏长大的,他们有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活泼好动是他们独有的天性,在小学时期他们的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灵活多变的把教学内容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安排,寓教于玩,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样既能把我们的教学任务完成,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当加大体育游戏的比重。
八:情景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我们可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教师所设置的情景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努力去完成深的学习任务。
九:借鉴性
我们现在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游戏等都来自于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们也是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资源。它的选用既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教学,也有利于弘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适当的引入,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所了解,并逐步通过创新、改编等把他们发扬广大,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多样性。
小学阶段,学生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同一内容的练习,时间久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进而产生怠倦心理,对体育活动也随之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注重多样化,以提高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终生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十一:全面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生理、心理等各器官都尚未发育完善,身体需要均衡地发展,柔韧、灵活、速度等身体素质需要得到全面的锻炼。所以,在教学中应把体育知识、锻炼方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十二:区域性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地域特色来确定适合本地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按大纲的要求开设内容。如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可以开设雪上或冰上项目,在一年四季温暖如春的南方地区则可以多开设水上项目等。
十三:安全性
“安全第一”,无论选择什么教学内容,我们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准备工作做好,才能相对减少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
十四:科学性
为了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校本化、儿童化、趣味化改造,同时简化教材内容的技术结构,主要包括简化规则和降低要求,例如,我们把小学高年级的蹲踞式跳远的技术简化成,直线跑→单脚跳→向上蹲→双脚落,规则简化成,起跳板改成起跳区,即从起跳点量到落地最近点,让学生活动时不受过多的限制。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一定要注意内容的科学性,让学生充分感受运动的快乐。
十五:基础性。
虽然现在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学生不掌握最一定的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体育课便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因为无论什么体育活动都要以基本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千变万化,但一定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上好一堂体育课,需要的除了课堂上的45分钟,还有更多的是体育教师工作者课下的准备。其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就是重中之重。那么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要求呢?1.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2.根据各个学习领域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3.定教学内容时数比例的原则;4.教学内容的组合和搭配。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选择的要求。接下来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