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课密度的概念
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有效利用的各项教学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
有效利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辅助活动包括:直接用于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身体、教育学生的活动,某项活动运用时间与总课时的比例为该项活动的专项密度,如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与总课时的比例为练习密度。
(二)研究体育课密度的意义
研究体育课密度是为了有效和合理运用体育课的时间,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率。所谓有效利用是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教学和不可缺少的教学辅助活动,尽量减少时间浪费;合理利用是各项活动运用时间的比例适宜。研究体育课密度的具体意义是:有效运用课时,将体育课安排得严密紧凑;有利于合理地安排各项运动的时间,将比较多的时间用于学生实际练习,保证适宜的练习密度与生理负荷;合理紧凑的课的密度,学生情绪高昂,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和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通过研究体育课的密度,可以发现教学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提高体育课的质量。
合理安排与调节体育课的密度涉及很多因素,在安排与调节体育课密度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一)认真备课、周密计划
教师在上课之前,应根据课的教学目标、教材性质、学生特点及场地器材等情况,认真备课、周密计划、合理安排课中各项活动的内容与时间,保证充分合理运用体育课的时间。
(二)改进和提高组织水平
严密课的教学组织,根据学生人数、教材性质、场地器材条件采用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尽量减少用于整队、调动队伍、布置场地器材、分组集中等教学辅助活动时间,如可以结合安排一定的练习调动队伍,利用安装、收拾器材,训练学生搬运重物的能力。
(三)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讲解、示范,力求做到精讲多练;根据教学目标与教材性质,采用适宜的练习方法,增加练习的机会;适当安排辅助练习、诱导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等。
(一)准备工作
了解课的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教法;明确测定者的分工,一般是一人实际测定,一人记录;准备好测定记录表(如下表)和电子表一只;选择好测定对象,一般是选择班级里中等水平的学生等。
(二)实际测定
测定课的一般密度是从上课一直到下课为止,将各项活动时间全部记录下来。以电子秒表为例,上课即开表,在出现五项活动的转换时(必须自始至终跟踪一个学生进行测定)即按暂停键,报告该项活动结束时间,再按返回正常走表状态,以此类推至下课。记录者迅速准确作好记录供统计计算分析之用。
(三)体育课密度的计算方法
1.练习时间。凡是课中有目的的学习掌握、巩固提高技术、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练习时间,通常均可算作练习时间,具体判断标准应根据教材和组织教学的特点加以确定。
2.指导时间。凡是教师有目的地运用讲解、示范、演示、分析以及个别指导等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巩固提高体育知识、技能的时间均为指导时间。一般是从开始讲解、示范、演示、分析,一直到结束均计为指导时间。
3.分析与帮助保护。凡是学生用于进行自学、互相观察、分析讨论、互相帮助保护的时间为自学、分析与帮助保护时间。
4.组织措施时间。凡是课中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和收回器材等,一般都为组织措施时间,但是,如果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跑步或其它放松练习方式调动队伍、收回器材等可计为练习时间。
5.休息时间。凡是练习后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休息,或一个人练习后等待下一次练习,即一次练习后直到下次练习开始均为休息时间。
6.不合理的时间。凡是课中的时间,消耗在与教学和教学辅助活动无关的方面均为浪费时间,即不合理的运用时间。合理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这些浪费时间是可以避免的。
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比较合理的体育课密度比例一般是:教师指导占15-20%;学生实际从事练习占30-50%;学生分析、帮助与保护占5-15%;组织措施占10-15%;休息12-25%。但这只能作参考,不可照搬。
体育课的密度分析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即体育课中有效利用的时间比重是多少?是否合适;体育课中各项活动所占的时间比重各是多少?是否合理;不合理的时间比重是多少?是什么原因所致;对体育课密度的总的意见与改进建议。
体育课的负荷是学生在课中所受到的身心刺激及其应激的值。体育课的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它是影响体育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体育课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节主要讲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一)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概念与意义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是指课中学生从事运动动作练习的量和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生理负荷包括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两个层面。外部数据是学生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练习密度、强度;内部数据是从事体育时机体在心率、血压等方面的变化。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外部数据是因,内部数据是果,一般成正比关系,即外部数据越大,内部数据也越大。但相同的外部数据对于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个体所处的不同阶段,内部数据也很可能是不一致的。生理负荷的大小不仅与负荷过程相关,而且与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相关。休息的量是负荷后休息时间的长短;恢复的强度是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的水平。研究体育课的生理负荷既要注意负荷,又要注意恢复。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安排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和体质,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效果。
(二)生理负荷的安排与调节
安排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一节课的生理负荷安排,一般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大中小强度负荷合理交替,到课的结束部分,应逐渐下降生理负荷,以促使学生尽快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体质的增强和机能水平的提高,应有节奏地逐渐加大生理负荷。合理安排一节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根据不同课的类型和教学目标安排生理负荷。
2.要根据教材的性质与数量安排生理负荷。
3.生理负荷的强度与过程的安排应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发展水平。
4.要根据课的不同教学组织形式。
5.考虑作息制度。要考虑体育课安排的时间,以及与前后课的关系。
6.要考虑季节气候和场地器材条件。
(三)检查与判断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
检查与判断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教育观察法: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生外部表现进行观察,主要是从学生的肤色、呼吸、汗量、完成动作的质量、注意力等方面判断生理负荷的大小。
轻度疲劳 | 中度疲劳 | 中度疲劳 | |
皮肤颜色 | 轻微发红 | 更发红 | 很发红,进而苍白、发青 |
呼吸 | 加快、均匀 | 相当快,不时用嘴呼吸 | 很快、用嘴呼吸,呼吸很浅 |
出汗 | 轻度出汗 | 出汗较多(腰部以上) | 出汗很多(腰部以下) |
注意力 | 良好、较集中,能准确地做练习 | 不能集中地听讲、练习,易分散注意力 | 教师大声要求才能听讲,注意力分散 |
2.自我感觉法:是学生自述主观感觉来判断生理负荷大小。自我感觉包括有无疲劳感、肌肉是否酸痛;是否有心悸、胸痛、恶心等感觉;练习情绪与兴趣等。
3.生理测定法:它包括测定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吸氧量、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这些方法比较客观准确,但是有些方法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而且过程也比较复杂。为此,体育课中最常用的生理测定法是测定心率(测定部位有桡动脉、颈动脉、心尖部位等)。
据我国有关学者研究提出的平均心率参照标准为:小学生120-130次/min;初中生120-140次/min;高中女生120-140次/min;高中男生130-150次/min。同于实际教学中所运用的课型、教材内容、组织教学形式等的不同,所以得出课的平均心率也有差异,如一次课出现两个新教材,就会导致平均心率偏低。一般复习课的心率都能达到参照标准,所以评价课的生理负荷是否合理,应依照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