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1.C.交替技术训练
2.C.中低年级学生
3.C.侧面示范
1.学生、态度、能力
2.教学策略、教学技术、教学手段
3.体育教学手段
4.教学策略
5.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6.生成性策略、替代性策略、指导性策略
7.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综合型策略
1.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而有计划地采用的、可以产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有技术性的教学活动。
1.体育教师如何设计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答:提问的目的在于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认真研究提问的策略,设计出一系列有趣、又有意义的问题也许是使教学生动活泼的关键。
1)从师生交际出发的提问
(1)回忆信息的提问
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或形象的提问:在记忆的事物中寻找信息的提问;
(2)判断或发现内涵的提问
比较特定事件的提问;使某一事件同化于另一事件的提问;对事件进行价值判断的提问;寻求某一事件的原因的提问;区分事实与见解的提问;要求作出说明的提问;要求演绎或归纳的提问;使之分析或联系的提问;使之分类的提问;寻求结论的提问。
(3)激发创造性的提问
打开思路、引发想象的提问;要求作出评价或判断的提问;要求解决问题的提问。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提问
(1)使学生明确课题的提问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题不是教师单方面给予的,而是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注意。一般来讲,这种提问是散发型的,回答可能是多种多样,可进行适当的评价,促进有弹性的思维活动。逐步地增加提问的深度,在反复问答过程中逼近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核心。
(2)促进学生参与的提问
教学活动中,教师演示、参观、视听觉活动时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生的参与度底,教学效果就回受影响。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集中注意,需要时时给予刺激。比如在演义过程中省去一个步骤,问是否可行?录象中的某一个场面有何含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给予暗示的提问
在学生个人或学习小组的研究中遇到认识障碍而停止不前时,教师用提问的形式做暗示,要比直接讲授更有助于开动脑筋。
(4)给予评价的提问
上课开始时,教师的提问大多有诊断学习前提是否具备的意义,同时也有向学生提出挑战,启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效果。在上课过程中有形成性评价的提问,教师的口头提问是随时可用的评价方式。
2.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良好的学习方法,体育教师怎样运用学法指导策略指导学生学习?
答:学法指导的策略
1)学法指导的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
(2)交待操作方法和步骤
(3)解决“思路障碍”
(4)树立信心,大胆创新
2)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1)启发动机的教学策略
(2)信息收集的教学策略
(3)引出新的想法的教学策略
(4)培养批判精神的教学策略
(5)发表结论的教学策略
3)提高学生主体学习质量的策略
(1)参与对话的阶段
(2)质疑的阶段
(3)对立、分化的阶段
(4)深入提问的阶段
3.体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答:
(1)教学方法除了运用不当的情况外,一般来说都应是合理的、科学的,都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技术;而教学行为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还是错误的。
(2)教学法是教师群体归纳和总结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技法,而教学行为则是教师个体的偶然和随意的行为。
(3)教学方法由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行为组成,所有教学方法都有教学行为组成,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教学方法。
4. 运用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
(1)活动前,要进行情景诱导和竞争欲望的调动
(2)活动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3)在活动中还要注意个体差异。
(4)活动后,要讲学习和比赛等进行有机的捏合
5.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答:
(1)要依据体育课的目的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法
(2)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3)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法
(4)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5)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法
(6)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用教学法
1. 试述现代教学媒体与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答:
1.教学技术手段的革新(教学信息数字化;教学媒体交互化;教材编制软件化;教学过程智能化;教学操作简便化;教学对象大众化;教学传播网络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管理与评估自动化)。
2.教学思维观念与方式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体育)教学论的结合与互动,最大的凸现了思维的一般品质,如广阔性、独立性、探索性、有序性、实践性等特征。
3.教学价值观念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新的产物,它是认得创造、综合力以及想象力的对象化物,它反过来又促进着人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从而更为突出地体现出人的价值。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不断修改与强化着人的价值观,体现到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等观念的形成并普遍成为教学中的人(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