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实践是检验真理问题的唯一标准,运用你们学到的知识实践检验一下能力提升了吗?
准确把握西方史学主线。
初步掌握阅读史学论文的方法,体会研究型文献对于增进对史学史理解的重要价值。
1.分析论文选段中对西方史学史的相关论述。
2.理解什么是“史学史之历史”。
1.列表梳理选段中概括的西方史学史分期及其特征。
2.写3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
关于历史是什么、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撰写历史等问题,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在探讨。早在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就对历史学的方法路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历史是描述发生的事情,是编年式的,处理的是偶然发生的特定之事。普鲁塔克在《论希罗多德的恶意》中,对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希罗多德的历史叙述中充满谎言,包含着反雅典的偏见,该文本可以说是西方世界针对史学家个体及其著作进行评判的最早作品。
从古典时代以降直至近代早期,西方论及历史和历史学的著作续有出现,其中不乏充满真知灼见或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古罗马作家琉善(Lucian,约公元120-180年)的《论撰史》流传至今,他认为“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罗马帝国晚期的教父哲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可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哲学著作,对后世的历史观产生了至深的影响。在他的解释里,世界历史进程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不断斗争的历史,是在上帝创造的时间框架里且按照上帝的意志有条不紊地展开的过程。尽管奥古斯丁撰写这部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驳斥异教徒,为基督教辩护,但他所阐释的历史观,在历史时间的概念框架、历史学的性质和目的方面,为中世纪史学奠定了基调,并一直主导着近代早期的基督教神学的历史撰述。直至17 世纪后半期,路易十四宫廷神学家博叙埃(Jacques Bénigné Bossuet,1627-1704年)所撰的《世界历史讲授录》(1681年),仍在申述着奥古斯丁的神学史观。
但无论是对过去史著的评述,还是对史观的阐述,上述的诸多著作都还不属于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史学史范畴。今天我们谈到“史学史”,对应的英文词一般是“Historiography”,指的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而非“事实的历史”,它包含两层意思,即对事实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撰述的发展史,以及在研究事实的历史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史学史指的是“对历史写作方式的研究,也即历史撰述的历史……当你研究史学史时,你不必直接去研究过去的事件,而是研究某个史学家著作里对这些事件不断变化的解释。”我们按此定义去追根溯源,今天意义上的史学史于16 世纪才朦胧出现。人文主义时代的法国人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年) 撰写了流传广泛的《理解历史的捷径》,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历史撰写的框架、原则和方法。首先,他反对从《但以理书》中引申而来的基督教精致的四帝国说,代之以从地理环境出发来考察具体历史进程的世界史三阶段说; 其次,他认为历史的形式有三种,即人类史、自然史和圣史,且应该首先关心人类史; 再次,他倡导历史撰写要尽力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史料要进行精心考证。我们可以把该书视为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先驱之作。1599 年,法国历史学家拉·波普利尼埃尔(La Popelinière,1541-1608)的历史三部曲(《历史著作史》、《完美历史的观念》、《新法国史的构想》) ,可以看作是西方史学史的开山之作。在博丹、拉·波普利尼埃尔等许多先行者之后,法国人兰格勒特·杜·弗莱斯诺伊(Lenglet duFresnoy,1674-1755年)的《历史研究方法论》(1713年; 1728年翻译成英文在伦敦出版)提供了许多历史著述的摘要,这份摘要是对博丹《理解历史的捷径》一书所附文献目录的扩充。1777年,哥廷根大学授予了第一个历史学博士学位,历史学自此在知识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但直到19 世纪初,历史学在德国最早完成职业化进程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史研究才逐渐得到真正的重视。因为职业化的学科研究,需要梳理漫长发展史累积的遗产,以便从中寻获有用的材料和线索,或发现可供研究的主题,或学习借鉴视角和方法。在历史学职业化大约一个世纪后,欧美各国均出现了一股史学史研究的热潮,对历史学(尤其是近代以后的历史学科) 进行某种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产生了一系列流传后世的史学史作品,如傅埃特(Eduard Fueter,1876 -1928年) 的《新史学史》(1911 年),古奇( G.P.Gooch,1873-1968年)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1913年),肖特威尔( J.T.Shotwell,1874-1965内)的《史学史导论》(1922年),班兹( H.E.Barnes,1889-1968)的《历史著作史》( 1937) ,汤普森( J.W.Thompson,1869-1941 年)的《历史著作史》(1943年),巴特菲尔德(Herbert Butterfield,1900-1979 年) 的《论人类的过去》( 1955年) ,以及最近比较流行的布雷萨赫( Ernst Breisach) 的《历史编撰: 古代、中世纪和近代》( 2007年第3版),等等。其中瑞士历史学家、新闻记者爱德华·傅埃特( Eduard Fueter,1876 - 1928)所写的《新史学史》(Geschichte der neueren Historiographie,München,1911,Zürich)是一本真正学术意义上的史学史通志,内容涵盖自宗教改革以来的欧洲史学著作。傅埃特注重思想观念对历史进程的巨大影响,但忽略了社会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
递及20 世纪,伴随着史学研究本身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如法国的年鉴学派、英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美国的社会科学史学派等流派,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均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人们更须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记述与研究的演变,分析历史研究背后方法路径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史学史研究也因此获得快速发展,成绩斐然。
从时间顺序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20 世纪以来的史学史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学科初始阶段(1903-1945),这时的史学史大多是记述性的;2、学科史学史阶段(1945-1989),史学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全球史学史阶段(1989年以来),史家以交流与融合的眼光看待全球史学史的发展。从著述体裁来看,我们大致可以把史学史论著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书评和传记式的史学史,如古奇、汤普逊等人的著述; 2、通史的、断代的或专题的史学史通论,如普法伊佛(Rudolf Pfeiffer,1889-1979)、布雷萨赫、凯利、伊格尔斯、约翰·布罗(John Burrow,1935-2009)等人的著述; 3、全球史学史,如劳埃德、沃尔夫等人的著述。当然还有诸如布克哈特、屈威廉、伯瑞、卡尔、芬利、莫米利亚诺、布罗代尔、格拉夫顿(Antony Grafton,1950-)这类历史学家的自我反思,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思考; 也有克罗齐、科林伍德、海登·怀特等人从历史哲学层面对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的思考。这些著述都从不同的层面对史学史研究做出贡献。
“史学史”,英文词一般是“Historiography”,指的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学,而非“事实的历史”,它包含两层意思,即对事实的历史进行研究和撰述的发展史,以及在研究事实的历史时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按此定义审视,今天意义上的史学史于16 世纪才朦胧出现。人文主义时代的法国人让·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年) 撰写了流传广泛的《理解历史的捷径》,该书系统地阐述了进行历史撰写的框架、原则和方法。是为史学史的先驱。到19 世纪初,历史学在德国最早完成职业化进程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史学史研究才逐渐得到真正的重视。进入20世纪,史学史有了快速的发展,1、学科初始阶段(1903-1945),这时的史学史大多是记述性的;2、学科史学史阶段(1945-1989),史学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3、全球史学史阶段(1989年以来),史家以交流与融合的眼光看待全球史学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