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古罗马的史学风格



罗马文化是在模仿与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到奥古斯都时达到繁盛。在这一过程中,罗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政治文化传统,对罗马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李维(Livy,公元前159-公元17年),出身于意大利帕塔维乌斯城一个富有家庭,它曾在地方文法学校受教育,然后接受一位职业修辞学家在政治和雄辩术方面的精心训练。他一生读书,是个善于从前辈学者中搜集史料的学者,他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公元前一世纪拉丁史学家的作品。他在世的年月,目睹罗马共和国的倾覆和帝国的建立并亲身经历了整个奥古斯都统治时代。因巨著《建城以来史》而被称为罗马最杰出的史家。李维说过:“尽我个人之能致力于世界上最优秀民族业绩的记述,那将是一种乐趣;而且即使我的声誉在这么大的作家群中隐没无闻,我也会以这些淹没我名声人的卓越与伟大慰藉自己。”他把写作此书作为对罗马这个伟大民族的有意义的贡献,这和修昔底德及波里比阿相比,李维更加显现出他的爱国主义情感。

《建城以来史》所叙内容上自传说的建城之年(公元前753年)下迄公元前9年,上下共744年的历史。第一章从伊尼斯神话故事开始,全书共写了142卷,保存下来35卷。李维把重点放在意大利,其中第二次布匿战争、同盟战争和内战是他写作的重中之重。李维曾在序文中说:“我想写一部罗马人民的历史,从罗马城的建立到我自己的时代。”他紧紧抓住了这个目标,他的全部著作的渊源就是意大利。全书贯穿一个总的观点,即赞扬伟大的罗马人民。他认为罗马兴盛和强大的原因是人民的美德,如爱国主义和公共道德观念、勇敢、纪律、节俭、对父老、政府和法律尊敬等等。通过追述罗马建国的艰辛,歌颂罗马过去的历史,来激起人民爱国的热情。

下面,我们通过《建城以来史》来看一下李维的史学思想及其在史学上的贡献。

他创立了通史体制。李维以时间为纵轴,把编年和叙事结合起来,从下面的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出:第1-5卷:从罗马的建立到高卢人攻陷罗马(公元前390);第6-15卷:截至意大利全境被征服;第16-30卷:第一次布匿战争(至公元前219年);第31-45卷:至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公元前168年);第46-70卷:至同盟战争的开始(公元前90年);第71-80卷:至马略之死(公元前86年);第91-103卷:至庞培战胜米特拉达梯和提格拉尼(公元前62年);第104-108卷:至凯撒和庞培间第二次内战的开始(公元前49年);第109-116卷:至凯撒之死(公元前44年);第117-133卷:至匹克兴之役(公元前31年);第134-142卷:至德鲁苏之死(公元9年)。李维在序言中把罗马史划分为两大时期,即古代史和近代史,他的《历史》越写到近代就越详尽,这种略古详尽的体例,构成了一部宏大的通史著作。

李维的写作的史料来源,在他手中可能有自非比阿斯·匹克脱以来所有在他以前的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他几乎逐字抄袭了波里比阿的著作。对于无文献可查的时段,他可能会用传说。在后期,利用了修道士年代记,法律和一些私人档案。但是,元老院的议事录、元老辩论内容等无案可查。另外,一些法律、条约等等也都在神庙或私人手中保存,元老院的档案是无法接近的。所以,李维真正可以利用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同时,李维也并不是一位批判历史学家。罗马人认为历史不是一种批判科学,不必深入探讨原因、情况和过程。历史的目的就是用清晰有趣的问题进行叙述。李维对区别传说和历史的困难感慨万千,当遇到两个不一致的记录时,他总是选择可能更大的一个,但并不总是对选择进行说明。李维缺乏对史料处理能力,且经常抄他人作品,不免缺乏独创性。

李维能够比较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他受到奥古斯都贡养,并且是奥古斯都时代唯一和皇帝本人相识的历史学家。但是,他并不趋炎附势,在记述庞培的生平事迹时,对庞培颂扬备至,使奥古斯都戏称其为庞培党羽。

宣扬爱国思想,认为写历史的目的在于垂训后世。他把历史事实当作借鉴,认为史学独特功能就是从史学研究中得到经验,研究过去的事可得教义。在历史真相的光芒下可以看清楚各种事例,可以引以为鉴。他颂扬罗马创建者的创业精神,就是要激发后代人的爱国热情。他在前言中曾说:“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更伟大,更富有美好的范例。没有哪个国家这样晚的受到贪婪和奢侈侵入,没有哪个国家清贫和节俭在那里如此持久地受到这样大的尊崇。”李维发现国家的衰退与罗马人后来的奢侈、贪婪、不思进取有关。在他看来,道德的演变对罗马的兴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所有罗马史家一样,他也相信历史是有劝善惩恶的功能的。那么,历史应该体现道德观,提倡爱国情操,培育公共道德,他曾说:“在认识往事时……你可以注意到载于昭昭史册中各种例子的教训,从中为你和你的国家吸取你所应当仿效的东西,从中吸取你所应当避免的开端恶劣与结局不光彩的东西。”这种观念是从希腊人那里学来的,并且已经成为了罗马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文辞华美、描写逼真、兼历史文学之长。深厚的拉丁文的素养,使他的书叙事畅达,语言开阔。他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场面,读之使人身临其境。李维认为历史是雄辩术,是讲究文词的说明性文章。但有时过分注重文学描写,因辞害义,歪曲历史事实本来面目。

(公元前334年-前30年)是罗马的希腊化时代,在这一时期,包括希腊史学在内的希腊文化向地中海东部及西部地区广为扩散和传播,实现了古典文化内部的一次大交流。波里比阿和阿庇安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波里比阿(Polybius,约公元前201-前120),生于希腊中部麦加城的一个显贵家庭,自幼熟读经史,文武兼备,曾担任过骑兵长官,领兵抗击罗马人的入侵。罗马彻底征服希腊之后,他作为一千名人质之一被带回罗马,之后随着罗马著名将领西庇阿东征西战。曲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实践经验,激发了他述往思来,这为他写作《通史》创造了条件。从他身上我们看到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他属于希腊血统,经过希腊文化哺育,却生活在共和末年和帝国时代,他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从事著述的第一位希腊历史家。

波里比阿的著述很多,但传诸后世的仅有一部《通史》,且残缺不全,原书40卷,现存的仅5卷。全书编年范围自公元前264年,写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和科林斯的灭亡,象征罗马在地中海统治的全面确立。波里比阿成功地发展了修昔底德史学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古希腊史学传统,成为希腊与罗马文化最初交流的缩影,可以看到西方古典史学的延续。

《通史》具有宏观事业,历史眼界开阔。常年随西庇阿南征北战,使他接触到的是一个辽阔的古代世界。他曾说过在今天这个时代,历史可以说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意大利和意大利所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所有时间最终归于一个结局,趋向于一个目的。这就是罗马的统一。他认为,由于罗马势力的扩张,已将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连接在一起。因此要对历史全貌有个实际认识,个别历史已用处甚微,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全貌,才能在历史研究中不仅得到乐趣而且有所裨益。

《通史》注重历史因果关系,强调历史对未来的启示作用,波里比阿说:“叙述是有趣的,但只有说明原因才能使历史成为有价值的东西,倘对过去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未来。”同修昔底德相比,波里比阿更注重因果关系中必然联系,修昔底德分析的是偶然联系.

注重对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研究,波里比阿认为:罗马人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征服大片地区,主要归功于罗马的政治体制和军事组织,波里比阿自称对罗马政治体制的观点是他全部构想精华。他说我所谋求最好最有价值目标是让我的读者掌握有关这些政权是怎样的,其政治制度又有什么特殊优点,罗马人天生没有能进行广泛概括的智力类型,过于务实不能抽象思维,因此,第一位了解他们制度性质的自然是一位希腊人。第一位打开他们眼界使他们了解他们自己,并觉察到自己的政体的真正优点的人就是波里比阿。他和亚里士多德一样把政体分为三种形式:君主政治、贵族政治、民主政治。这三种政体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很好或很坏,当他们很坏时就成为暴军政治、寡头政治、群氓政治。波认为罗马政体的优点就在于这三种统治方法,在这个政体中同时存在并都有适当表现,执政官代表行政部门,元老院代表贵族,人民代表民主阶级,罗马整体优点就在于他的稳定和高效率,波充分了解罗马政府如何运转,对罗马政治大家赞赏。罗马胜第二个原因:归属罗马卓越军事组织。所以,他用11章叙罗马军事制度和指挥军队艺术。

强调历史批判作用,波里比阿对历史批判是严谨审慎的,对历史学家批判也是严谨的,对史料批判选择是科学的,能剔除史料中虚假成分。

强调历史社会功用,把历史当作以事实为训的哲学,历史具有实用价值学问,不仅可使人们心智广博,而且可作为人们行动指南,从研历史中研得真知灼见,对实际生活来说时种最好教育和训练就是要沿袭历史取见于前人的覆辙,是教人如何英勇豪迈而对困难战胜命运的无二法门,除此别无他途。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