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知识点四:中世纪的西方史学



一般来说,西欧中世纪始于5世纪,至15世纪结束,大约经历了1000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基督教成为西欧社会的主宰,正是从那时开始,西欧文化基督教化了。曾经有人说,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是“黑暗的时代”,其理由是,那个时期正是欧洲封建神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罗马天主教会把持着从宗教文化到经济和政治等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中世纪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不能认为欧洲中世纪对人类文化史没有贡献,也不能由此而忽视中世纪的西方史学在西方史学史上的地位。

中世纪最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是奥古斯丁。他成功地将希腊罗马哲学同基督教神学融为一体,全面完善了公元2、3世纪的教父哲学,他本人也成为基督教正统派别的集大成者。

他将自己的观点发挥成立长达22卷的巨著——《上帝之城》。这本著作,不仅仅是针对异教徒的反驳,而且,是体系庞杂、内容丰富的基督教历史哲学论纲。

《上帝之城》在内容上分两部分。前10卷反驳异教徒的观点,后12卷确立作者的观点。奥古斯丁对异教徒的反驳,主要分以下两点。一,信仰基督教并不是罗马陷落的原因,相反,这种信仰实则缓和了罗马城的苦难。因为,很多不信基督教的异教徒在罗马城陷落之时躲入教会,从而免受折磨。此外,罗马人破坏被征服者的城市,但罗马被征服后,由于有一些人信奉基督教而使他们的罗马城受到了较为温和的对待。二,在罗马信奉基督教以前,罗马城的苦难从来没有停止过。罗马建成时,罗慕路斯杀掉了他的兄弟。高卢人入侵、马略和苏拉间的内战带给人的苦难,要远胜于哥特人的入侵。

接着,在后12卷里,奥古斯丁开始阐述自己的神学体系。他认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都源于上帝的意志。上帝起初创造了一批善恶对立的天使,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选择了坏的一方,犯下了原罪,结果形成善与恶双城的对立。上帝之城中的人们信仰上帝、尊重上帝,人们彼此友爱,生活幸福。而人间之城中的人们不信上帝,只自私地爱自己,彼此争斗不休,苦难接连不断。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不断斗争,并最终由上帝之城取得全面胜利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上帝之城化身为教会,与世俗社会并立。教会与世俗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可以看作是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之间的抗衡。地上人间之城的起落沉浮、荣辱兴衰,都是暂时的。当末日审判来临之际,上帝之城的决胜时刻就来临了。人间之城及其居民沉入地狱,而上帝之城及其选民升入天堂,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安乐。

这样,奥古斯丁就以自己的神学观念构筑起了自己的历史认识框架。在他看来,历史是有始有终的,历史始于创世纪,终于末日审判,这样就为历史设定了一个时间维度。在这期间,历史是充满了矛盾斗争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最终必将迎来一片光明。这种历史观念有别于古希腊时期盛行一时的历史倒退论,其中所包含的历史发展、进步因素,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时期的历史进步观念的形成具有理论启发作用。

公元5到6世纪,欧洲社会一直处于混沌和无序的状态中。在罗马帝国覆亡和新的封建文明诞生之前,西欧社会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阶段。作为日耳曼人一支队法兰克人,在这个关键点历史转折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格雷戈里,撰写了《法兰克人史》,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法兰克国家的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治演变和文化风俗,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历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公元8世纪的不列颠,接着产生了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中世纪神学编年史家——比德。比德一生好学不倦,自称“一生一直在学习、教育和著作中得到乐趣”。他不仅懂得拉丁文,也能读懂一些希腊文和希伯莱文作品,比照格雷戈里而言,比德有更扎实的文字和语言功底。后来,比德一直在英格兰北部的贾罗修道院从事宗教教育和研究写作,是一位学者型的神甫。当时的贾罗修道院以学术严谨和藏书丰富而闻名西欧,这使他有较有利的学习和钻研条件。比德共创作过30多部作品,现代史家一般认为他是中世纪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名著《英吉利教会史》为他赢得了“英格兰史学之父”的美誉。他也是第一个较为可靠地记载有关盎格鲁—撒克逊人侵入不列颠之后的英国教会和社会历史的人。

《英吉利教会史》这部著作,主要记载公元597年教皇派传教士到不列颠传播基督教以来英吉利地区的教会发展历史,同时,也述及同时期英格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些侧面。

比德的作品受到宗教史观的影响,像格雷戈里一样热衷神启、奇迹、朕兆等现象,但他在具体讲述教会和世俗生活时却使用了一些较可靠的材料。他认识到,应当给予读者以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引用史料时要尽力告知读者有关史料的来源:“为了避免任何怀疑,以便使我写的东西在你或在任何可能听到和读到这部历史的人头脑中准确无误,请允许我简略地谈一下我主要依赖的那些权威。”这里所谓的“权威”,即是指较可靠的文献,其中包括公私信件、前人著作。他还常嘱托人到坎特伯雷借阅文献,充实自己的作品,由此,我们会看到一部比较完整的英吉利教会的发展历史。当然,比德对于史料的重视有一个根本原则,那就是不违背他的基督教信仰。如果史实和他的信仰发生冲突,他坚决地维护自己的信仰。

比德对史学最重要的贡献,其实并在他对英国历史的记述,而在于他在历史纪年方法方面的创新,即创造了公元历史纪年法。在他之前,基督教史学家均以创世纪为基准纪年。然后以此类推,如自初始至洪水若干年,自洪水至以色列人渡过红海若干年,自渡红海到我主复生若干年,等等。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因而,史学家们所依据的从创世纪到基督降生之年的距离长短也不同。

比德把纪年的基准设定在晚后的基督诞生之年,使用“我主纪年”(Anno Domini,简称A. D.)计算时间,使用“主化肉身之前”(Before Incarnation)计算基督降生之前的年代。这样,就使历史纪年法的方式更为简单和规范,有利于编年体历史作品的撰写和交流。

公元纪年法最先被基督教学者所普遍接受。公元前纪年法到15世纪时才得以普及。基督降生之前的年代标识被缩写为B. C.,即before Christ。至今,我们仍然在史学作品创作中使用这样的纪年标识。

公元纪年法的创制及其普遍应用,对于西方史学著作的编撰具有非常实际的积极意义。由于史学家以相同的时间线索来记录历史事件,这样,就使得史学作品的交流更为方便,也有利于人们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比照不同地域间发生的各有差别的历史事件。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