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它的涵义相当广泛,主要指一种信念,即相信“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要求一切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事业。其主要内容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批判禁欲主义的宗教观;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特权,提出自由平等的要求;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推行的愚民政策及其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外来干涉,主张民族独立。总之,人文主义是重视现世生活、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与幸福哦、人的情感与理智、人的知识与探求精神,反对禁欲主义、禁锢人性、虚伪造作、先验论、消极无为的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人文主义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出身于佛罗伦萨没落的贵族家庭,著作有《君主论》《论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佛罗伦萨史》等,其中《佛罗伦萨史》是其最主要的史学著作。马基雅维里撰写《佛罗伦萨史》时赞颂美第齐家族功业的,但实际撰述时并没有对美第奇家族作一味的称颂,比较客观。《佛罗伦萨史》以大事为中心组织材料,打破了中世纪的编年体方式。全书突出政治制度,重心在于对编年史所作的评论。作者力图从事件的必然联系中推导出每一成功的结论,推断出必然结果以指导未来。写作手法上仿古,模仿李维。书中运用演说词,借古论今,以罗马城暗喻佛罗伦萨城,每卷卷首均有套言、回顾、前卷要点、本卷要求等。简练生动,事件本末清楚。《佛罗伦萨史》是较成熟的文艺复兴史学,马基雅维里的史学思想代表了当时人们理解史学诸基本问题的最高水平。
3.比昂多: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三部书被认为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之作。比昂多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罗马帝国衰亡以来的千年史》,在这部长达30卷的大书中,比昂多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且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他所坚持的历史连续性的观念。但这个观点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直到十八世纪末浪漫主义史学的出现才得到认。同时,比昂多善于考证,力求对每个问题区分出它最原始的、最接近所描述事件的史料。他认为,后来的史料总是失真的,他经常借助最原始的史料验证较晚的史科。尽管这种历史批判方法很简单、很不完善,但它还是使比昂多推翻了许多中世纪历史学中习惯上的传说,从而建立了意大利史学的批判传统。
4.瓦拉: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语言学家、哲学家、历史家、文献校勘学的奠基人。瓦拉最主要的历史著作是《<君士坦丁赠礼>之辨伪》,该书是针对教会的一个重要文件即“君士坦丁赠礼”而作的,书中他巧妙地将这份文件的拉丁文文法与四世纪和七世纪的拉丁文文法对照,并运用法律制度、历史文献方面的材料作为辅证,一举推翻了“君士坦丁赠礼”的真实性。瓦拉的这一发现不仅揭穿了一件西方世界最著名的赝品,更重要的是唤醒了西方史家的历史怀疑精神,即令是传统认为的所谓第一手的资料,即权威资料也并非是历史的真实。同时由于他的成功,古代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创立的文献校勘研究方向在消失千年之后获得了重生,从而奠定了近代史学得分支学科——文献校勘学的最初的对象、任务和方法论基础,直接启蒙了后来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史家的怀疑精神。
5.理性主义史学:伴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兴起的一种史学范型。继承与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史学的传统,并把它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主要特征:(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重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 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伏尔泰《风俗论》、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等。理性主义史学对西方史学最终摆脱中世纪神学史观的束缚,沿着更宽广得世俗史学道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西方史学自人文主义史学以来的重大发展。理性主义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得确立。
6.康德: 德国古典史学的奠基人,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的哲学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他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他没有撰写历史学方面的专著,后人把他对历史与政治领域探讨的文章编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共收录论文八篇,主要有《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什么是启蒙》、《评赫德尔的人类历史哲学观念》和《人类历史起源臆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论文表达了他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真知灼见。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他在“三大批判”之外的“第四批判”。 他的主要观点有:历史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历史是大自然隐蔽计划的实现;继承了启蒙思想家的历史进步观念,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断的朝着改善前进的,历史是由恶走向善的进步。康德尤其强调了“恶”、“对抗”在历史发展中的进步意义。这些思想不仅是对启蒙运动的系统陈述,又为思辨历史哲学指点了迷津。
7.客观主义史学:19世纪有尼布尔引导、兰克系统建立的,以“如实直书”为史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的史学流派。在撰史方法上,主张历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追求客观、公正,“消灭自我”。该学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客观主义史学积极参与了19世纪西方社会普及和培养科学理性精神的过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虽然客观主义史家主观上企图放弃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编写的主观性影响,并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但事实上,完全摆脱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主观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也指责客观主义史学抛弃了历史学家的历史智慧,而使之变成了平庸的史料的整理者。
8.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思想界盛行浪漫主义思潮,在思想上出现一种无政府状态,思想界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思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状况。以孔德(Comte)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出现。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史学界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些历史学家避开孔德哲学里的哲学思考,专注于他所指示的研究方法。他们强调历史学者必须从文献与文献揭露的事实入手,然后按照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结论。他们认为,谨慎收集文献,耐心研究比较,逐渐累计信息,这样就会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实证主义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析到综合的研究理路与史学研究方法吻合,使史学与实证主义哲学更易于融合,有效地清理了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带来的混乱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样,实证主义哲学强调要在确定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规律,这一点符合历史学家渴望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愿望,适应了科学化的进步要求。
9.兰克:19世纪后半期德国兼跨学术与政治两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客观主义史学的创始人。他的主要著作有《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16和17世纪的法国史》《16和17世纪的英国史》等著作。兰克以严格的科学考据方法研究历史,并形成了“兰克学派”。以自称能如实地通过史料考订反映历史为特点。兰克的名言是“如实直书”,即坚信史学家通过对档案资料的考证与鉴别便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相信史学家在历史研究与写作中可以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做到绝对客观主张历史学家撰写历史。因此,兰克重视对史料的考证,力求应用原始资料在表述上进行如实的、个别化的描述,反对根据各种理论或抽象原则概括历史,强调对历史过程和现象的“领悟”。但兰克并没有否认历史学也需要通过对特殊事件的研究与观察而上升为普遍性观念。兰克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学术思想。兰克在历史教学领域开创的研讨班形式,其对历史学研究原则的界定,对历史学成为独立学科做出了贡献。他以民族—国家为撰史的基本单位,也成为史学界至今普遍认可的。
10.浪漫主义史学: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史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主义史学家渐渐陷入了两种误区,一是对于古代历史,特别是基督教时期的历史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二是习惯于以所谓的理性去衡量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抹杀了历史的连续性,也排斥多样性。浪漫主义史学针对理性主义史学的两处弊端,主张以理解的态度看待过去的历史,更强调历史前后相继的连续性,同时肯定了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最早在史学研究上带有浪漫主义思想的史家是法国的卢梭,后至德国的赫尔德时,浪漫主义史学成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浪漫主义史学的影响深远,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只有在历史中,即在事物的发展中,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真相;所有有关人类社会的学问,在本质上都有必要通过历史的考察才能认清。客观上也为19世纪历史学逐渐摆脱哲学的支配,以及在性质上与文学划清界限而成为独立学科,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
1.概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史学的特点
答:首先,古典人本史观的复归。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家们复归了古典时期的人本史观,宏扬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荣誉和功利重新成为历史著作的主题。
其次,历史研究队伍的世俗化。文艺复兴时期大批史家是凡夫份子,多数依附于王公贵族,与古典史家有相似的从政从军的人生经验,有些人还是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甚至有些是民间的知识分子,历史撰述趋向世俗化。
第三,严格认真的治史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复兴希腊、罗马学术时,并未盲目信从,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各种资料,比较优劣,对史书作细致地处理,以获取最可靠的知识,他们培养了一种批判史料的作风。
第四,历史写作形式呈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题材相当丰富多彩,大体包括这样几种类型:按编年顺序叙述的国别和世界通史,断代史,传记,专史,对古典作品的评注,古物研究与鉴赏,史学理论、尤其是有关史学任务的研究。
最后,民族史学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创的是一种与中世纪迥不相侔的世俗文化,这种世俗化在史学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民族史学的兴起,它体现了一种逐渐形成中的民族主义意识,与近代国家的形成相伴随。
2.概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史学贡献。
答: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先驱,是唯心主义史学派的创始人。作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分子,伏尔泰的著作反映出他完全是一位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大致如下:
首先,伏尔泰扩大了历史学研究领域,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关于人类多方面活动的整体。他认为应该把描述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活动作为史学的重要内容。他破除原来的政治史传统,倡导文化史观,扩大了西方宏观世界史认识的研究领域,为后来西方史学上的文化形态学派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其次,伏尔泰对历史科学的贡献,还在于他敢于否定传统的世界史体系,用非宗教的观点解释世界历史,他放眼世界,否定欧洲中心说,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视野。
最后,伏尔泰把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他认为,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社会在不断发展,最终将会破除一切来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而这与神的意志是毫不相关的。
3.概述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体现的史学思想。
答: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展现了它独特的史学思想、严谨的治史态度、大胆的批判精神以及流畅的行文,代表着18世纪西方史学的最高成就。
首先,吉本具有历史连续发展的观念。吉本以其宽广的视野、用“罗马帝国的衰亡”这一概念和“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这一主题,贯穿并包容了公元2世纪至16世纪这1300多年间、以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为中心的、范围遍及古代世界三大洲的历史演变过程。在欧洲史学史上,把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当作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连接起来。
其次,吉本用极其严谨的态度进行写作,非常重视占有原始资料。他广征博引、详加考订,对各种材料互相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以致于几乎没有一页没有详尽的注释,或注明史料的来源及其可靠性、或补充正文的不足、或罗列诸家的见解。
再次,从《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吉本所具有的大胆而深刻的批判精神,这是启蒙时代史学特点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吉本从大量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基督教的教义、教规以及基督教会进行了具体而有力的批判,历史地、批判性地分析了基督教对罗马帝国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与罗马帝国衰亡之间的关系,这是《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也是吉本对启蒙史学所作的主要贡献之一。
4.概述客观主义史学的史料批判原则。
在撰史方法上,客观主义史学认为历史学家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如实直书”。它主张历史学家在撰史过程中追求客观、公正,“消灭自我”,既不对历史的编撰加入史学家的主观性推断,也不试图对历史事件做出评价,更没有必要根据历史过程预测未来和假设。该学派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外证”法即通过史料表现的形式,如语法、体例等是否合乎史料生成年代的规范来确定史料的真伪,通过不同著作、不同版本的互相校勘,使史料真伪毕现,这种方法自瓦拉以来使得到了发展;“内证”法是通过对那些不同人所著内容相同的史料进行参照分析,结合对撰述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等各方面的考察,确定史料的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