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问题一:新文化史是西方史学一次重大转向后的成果,那么西方史学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向?
回答:西方史学曾经先后经历过多次重大的转折和变迁。中国历史学家张广智先生认为,西方史学经历了5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和变迁:第一次是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第二次产生于公元5世纪,从古典史学转向基督教神学史观;第三次从文艺复兴开始,人文主义史学诞生;第四次发生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第5次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最近的一次风向转变发生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以所谓“文化转向”或“语言转向”为标志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加之50年代后形成的社会史或社会科学史研究日益暴露出的问题,出现了以新文化史兴起为标志的新的转折。
问题二:微观史学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回答: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新史学和年鉴学派受到来自新史学内外的批评与质疑,单纯强调计量方法和社会史研究、片面夸大“长时段”结构及热衷于所谓“静止的历史”的倾向受到严峻的挑战,甚至出现了“史学危机”之说。微观史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史学采取应对、力图克服新史学弊端而出现的诸多新的史学潮流之一。有学者在交代微观史学兴起背景时,明确地指出微观史学是针对关于大的社会群体和长期的、渐进的社会转型研究的一次反抗。在这股潮流中,意大利的历史学家在微观史研究中开风气之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做出了非常有益且系统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意大利微观史学派。但作为一种独特的史学现象,微观史学的现象是国际的,同整个当代西方新文化史运动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
问题三: 《马丁·盖尔归来》中如何体现了娜塔莉·泽蒙·戴维斯的微观史学思想?
回答:《马丁·盖尔归来》同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和卡洛·金兹伯格的《乳酪与蛆虫》一起被并列为微观史学的三大经典,所谓微观史学就是指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借助人类学视角,将历史研究范围缩小到一个村庄、家庭乃至个人,再用“显微镜”将这些微小的对象放大,用大量的、琐碎的资料还原他们的生活状况、人物关系、命运性格。戴维斯在《马丁·盖尔归来》一书中所做的就是将历史的显微镜投向了阿尔蒂加村,投向了马丁、阿尔诺和贝尔特朗德这样的小人物,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了解到当时法国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一些特征,如下层农民生活状况、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精神世界、司法体系和审判制度。
问题四: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是怎样一部作品?
回答:首先,这部著作体现了整体性和全球性,是从全球史角度理解世界历史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斯塔夫里阿诺斯以这一原则构建他的作品,在此书中,他将人类历史分为两大阶段,分别是1500年以前的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在1500年以前,人类各族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绝的状态之中,相互直接交往不具有普遍性;而1500年以后的世界,由于资本主义在西方的兴起,它通过不断地扩张将原有的彼此孤立的地区和国家联系成一个整体,而且这种整体性还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运用全球史观来编纂世界历史,注重它的全球性和整体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尝试。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他虽然反对世界历史仅仅记录欧洲的文明史,但他将人类的历史等同于欧亚大陆各文明地区的历史,这就将非欧亚大陆文明排除在外。
问题五:威廉·麦克尼尔的史学贡献是什么?
回答:麦克尼尔作为享誉世界的美国世界史学者,其史学贡献首先体现在世界史研究领域。麦克尼尔对世界史的贡献有三点:一是他使世界史的书写成为历史学里可接受的研究领域,这是因为他的杰出巨著《西方的兴起》得到专业史家的认同。二是他完成一些专题性的世界史著,如《瘟疫与人》、《竞逐富强》、《人类史上的舞蹈和训练》等书,这些著作也开拓了世界史的研究课题。三是他也写了许多世界史的教科书,如《世界史》、《人类社群史》等,将他个人的世界史观点介绍给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大学和中学学生。具体来说,麦克尼尔的史学贡献体现在世界史研究的方法论上,一是麦克尼尔更加关注在不同文明之间的相遇和交流如何影响世界史的演变,他比以往的世界史家更强调世界史上的跨文明关系,这也值得未来的世界史研究持续来应用和发挥。二是麦克尼尔按年代先后排列并提出新的历史分期,这也受到书写世界史教科书的学者认同。最重要的是他强调自然环境对世界史的演变过程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而这种具生态观的世界史,是未来世界史研究的基点。总而言之,麦克尼尔一度是世界史研究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