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凯撒:他是罗马共和国时代第一个深入到外高卢西部和北部,到过不列颠和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人地区,亲自目睹过当地的山川形势和风俗人情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当时的第一手资料。他精于权变,善谋韬略,是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是古罗马时代著名的军事统帅。同时,他还擅长演说,熟悉文辞,是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演说家和散文作家。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古罗马时代第一流的历史学家。作为历史学家的凯撒,他留给后世的史学著作主要有《高卢战记》、《内战记》。著名的《高卢战记》是一种政治宣传,是凯撒为反击政敌而撰写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比昂多:意大利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名的罗马》、《复兴的罗马》和《胜利的罗马》三部书被认为是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之作。瓦拉最重要的历史著作《罗马帝国衰亡以来的千年史》,在这部长达30卷的大书中,比昂多第一次提出了“中世纪”的概念,且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他所坚持的历史连续性的观念。但这个观点长期得不到人们的承认,直到十八世纪末浪漫主义史学的出现才得到认。同时,比昂多善于考证,力求对每个问题区分出它最原始的、最接近所描述事件的史料。他认为,后来的史料总是失真的,他经常借助最原始的史料验证较晚的史科。尽管这种历史批判方法很简单、很不完善,但它还是使比昂多推翻了许多中世纪历史学中习惯上的传说,从而建立了意大利史学的批判传统。
3、《英国史》: 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休谟在史学上得代表作,简称《英国史》,它是18世纪闻世的最完备的英国通史。作者采取由近及远,略古详今的写作方式,最先出版的是第五卷和第六卷,叙述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的英国史,包括1603至1688年“光荣革命”为止80多年的英国史;1759年续出的第三卷、第四卷叙述了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史事;最后完成的一、二两卷,是追述了从公元前55年凯撒入侵不列颠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间约1500年的英国古代历史。这六卷书合在一起,题为《自凯撒入侵直至1688年革命的英国史》。书中具有社会文化史的因素,扩大了历史写作的范围;他还认为他的哲学观点可以通过历史事实而得以阐明,十分注重探求历史事件间得因果联系。从《英国史》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英国史》是英国近代历史编纂学上的一个新界标,在著作界占有显要地位,也使休谟得以以史学家的身份为世人知晓。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由伟大的哲学家、革命导师马克思提出的。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在史学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马克思合理地借鉴了前人的系统论经验,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性的以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剖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辩证法思想解释了社会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原则,加快了史学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脚步。同时,也改变了旧有历史观点一些持久但又狭隘的意识,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野。把日常生活纳入历史研究领域。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过着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主体的重新认定,对今后西方历史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影响深远。
5、尼布尔:巴托尔德·乔治·尼布尔(Barthold Goerge Niebuhr,1776 ~ 1831年),是普鲁士的柏林大学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教授之一。他精通18种欧洲语言,对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博物馆学、历史、法律的研究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以其在柏林大学的第一学期所讲授的罗马史课名声大振,该课程的讲稿很快被整理出版,名为《罗马史》。尼布尔的成就为客观主义史学的形成做了铺垫。虽然他并没有明确、系统地提出一整套较科学的历史学研究方法,但其从史诗、牧歌中提炼历史真相,试图真实地再现遥远的古罗马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思路,都对日后“开创了历史写作上一个新时代”的兰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公元历史纪年法的主要内容。
答:公元8世纪不列颠基督教史学家比德所提出的一种历史时间表述体系,由中世纪不列颠神学史学家比德所创制。在比德之前,基督教史学家均以创世纪为基准纪年。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因而,史学家们所依据的从创世纪到基督降生之年的距离长短也不同。比德把纪年的基准设定在晚后的基督诞生之年,使用“我主纪年”(Anno Domini,简称A. D.)计算时间,使用“主化肉身之前”(Before Incarnation)计算基督降生之前的年代。这样,就使历史纪年法的方式更为简单和规范,有利于编年体历史作品的撰写和交流。公元纪年法最先被基督教学者所普遍接受。公元纪年法的创制及其普遍应用,对于西方史学著作的编撰具有非常实际的积极意义。由于史学家以相同的时间线索来记录历史事件,这样,就使得史学作品的交流更为方便,也有利于人们在同一个时间维度上比照不同地域发生的各有差别的历史事件。
2、简述法国史学家勒鲁瓦的史学思想。
答:(1)循环进步的历史观念。在其《世界事物的变迁与差异》中,勒鲁瓦考察了各个时代文化兴衰现象,认为世界事物,尤其时文化都不肯能是长久不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兴起、繁荣、成熟到衰败、终结循环的发展过程。在他看来,古代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没有超越现在的地方,相反现今所具有的优越性和特殊条件是古代所未有的。所以在古代能产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样杰出的人物,现今能一样产生这样的人物。他坚信今胜于古的进步的必然性,认为三大发明就开辟了现今社会进步的道路,而科技和知识的进步,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前进,从而走向统一。
(2)勒鲁瓦还具有一种“世界史”的思想。他认为世界上人类一切种族都能互相认知,他们能相互认识,他们能互通有无。世界各国家的居民,他们如同居住在一个城市那样。在他看来,全世界的人类正在形成一个世界共和国。应指出的是,虽然他把世界扩大到一切人类种族,但在他所处的时代条件下,他对世界的了解毕竟还是有限的,他的世界史理论时建立在他所知的地域范围内。勒卢阿还根据不同文明的进化程度,认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亚述、米提、波斯、希腊、罗马到欧洲各国的递进,欧洲各国现在代表着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由此,勒卢阿显示出那种处于萌芽状态的西欧中心论观念。
西方古典史学的特点。
答: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希腊罗马历史著作首要特点是它的人文主义。早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当中,先民们就已经提出了对于人的问题的思考。“认识你自己”这句话从古代希腊一直传颂至今。历史是关于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记载。《历史》中记载的是人而非神,拯救了希腊。修昔底德称:“人是第一重要的。从李维到塔西陀,从波里比阿到阿庇安他们所记载的都是人事而不是神事。虽然书中常常会承认神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要在人类行动者的人格中寻找出一切历史事件的真实原因。
强调道德垂训作用,垂训后世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目的。在古典时代的历史学家看来,社会历史发展的变化治乱兴衰是同人们道德活动密切相关的,所以历史垂训主要是道德评价,对历史事件历史任务的道德评判,给旁观者、后人以道德教训。正如波里比阿所明确指出的,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教训的哲学,它不仅使人们从中获取广博的知识为满足,同时还当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他认为“求真”和“实用”是历史学家的天职。不仅波里比阿如此,古典时期其他历史学家也是这样做的。
注重文笔的优美,古典史学著作一般同时又是文学著作。希罗多德的历史行文流畅押韵,被称为是用散文写成的史诗;修昔底德运用大量演说辞,文笔冷峻,文字简洁;李维则有希罗多德的风格,文词华美;塔西陀则似修昔底德言简而意远,文约而事丰。
具有宏观视野和整体观念。希罗多德所写的《历史》就是那个时代希腊人所知的世界;波里比阿的《通史》所记载的不只是罗马人的历史,也是他那个时代的《世界史》。同样具有世界主义视野;李维的《建城以来罗马史》写的就是罗马自建城以来至奥古斯都时代晚期的罗马兴衰史,也具有辽阔的历史视界,是一部综合性的通史;即使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这样专门写战争的著作,却也历时27年,在相距遥远的各地爆发的战争,这种宽阔的历史眼光是不可缺少的。
古希腊史学家所具有的求真探索的精神,在史学上树立了一座理性批判的丰碑,为古代罗马史家及后世史家继承发展,为近现代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试图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规律以及历史表象后面的深层原因,这就使得历史的功能及特色日益明显。
我们认为:以优美的文笔如实叙述过往人事,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从中揭示出历史道德教训及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