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希罗多德:大约在公元前484年出生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哈利卡尔那索斯。而立之年,他开始了漫长的旅游生涯。东临两河流域下游,远至波斯帝国的腹地;南访北非的埃及,至境内最南端;西抵意大利办到和西西里;北游黑海沿岸。他在所到之处,实地考察各地的名胜古迹,仔细了解各国的风土人情。通过向导和译员的帮助多方采集各种民间传说,努力搜集各类历史故事。这一壮举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著述传世之作《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时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西塞罗,最早称希罗多德为“史学之父”,这一称号一直沿用到现在。希罗多德的传世之作《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史书。因这本书以希波战争为中心,所以又称《希腊波斯战争史》,它奠定了记叙体史书编纂体例的基础。
2、康敏斯:第一位法国人文主义史家,曾任法王路易十一和查理八世的顾问,十五世纪末出使过意大利,经历富有戏剧性。晚年撰写了《回忆录》八卷,记述了1464年到1498年法国的历史事件。书中论证了统一的国家中央整权与强有力的王权对法国是十分必要的,尖锐地谴责了封建大贵族的分立主义的倾向。他以敏锐的眼力洞察同时代人的行为动机,根据事实进行逻辑推断,暗示自己的见解。他把绝对君主制的利益放在首位,肯定君主制对封建分立主义的斗争。《回忆录》是政治史的经典之作,和后来问世的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并列为西欧君主们的必读书。此外,全书包含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政治活动家的真实肖象,清晰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人物与事件,因而也成了路易十一当政时期主要的历史资料之一。
3、《罗马盛衰原因论》: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之一,是孟德斯鸠关于古代罗马从兴起、称霸、危机、衰亡、分裂直至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的一部政治著作。全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第一章至第十章,从罗马兴起至共和国衰亡的历史;二、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从共和国末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历史;三、第二十章至第二十三章,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在该书中,作者第一次概括地阐述了自己的社会历史观,探索了社会历史演变的基本原因。作者利用有关史料来论述他的政治主张,并论证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重要性,为共和制度提出历史的理论根据,用以反对当时的专制暴政。他认为罗马的兴盛是由于建立共和制度、法律开明、统治者贤智、人民风格朴实、品德善良,而罗马的衰亡则是由于施行君主政体的统治和对外实行战争掠夺。这种论述对当时反对君主专制的斗争起过积极作用。作者在书中不仅论述了罗马的历史,还穿插了许多对于他所处时代的欧洲各国的评论。他抛开了中世纪以来神学对于历史学的巨大影响,从人类自身来解释国家、社会的历史进程。有学者认为,这本书可以视作《论法的精神》的前奏。
4、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思想界盛行浪漫主义思潮,在思想上出现一种无政府状态,思想界需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思想结束这种混乱的状况。以孔德(Comte)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哲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出现。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史学界逐渐形成实证主义史学,这些历史学家避开孔德哲学里的哲学思考,专注于他所指示的研究方法。他们强调历史学者必须从文献与文献揭露的事实入手,然后按照科学范型归纳出普遍性结论。他们认为,谨慎收集文献,耐心研究比较,逐渐累计信息,这样就会揭示出决定历史发展的法则。
实证主义从个别到一般、从分析到综合的研究理路与史学研究方法吻合,使史学与实证主义哲学更易于融合,有效地清理了浪漫主义思潮泛滥带来的混乱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与自然科学的方法一样,实证主义哲学强调要在确定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出规律,这一点符合历史学家渴望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的愿望,适应了科学化的进步要求。
5、爱德华·汤普森:20世纪下半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新史学运动的倡导者,英国新社会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他强调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普通人群体的历史,从他们的立场和处境来重新分析当时的社会变动,从这些人的历史地位及其与社会其他阶层的关系中来重构宏观的历史场景。汤普森坚持唯物史观的某些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念,强调“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种观点的史学意义与局限,当通过进一步的史学理论探究来予以检验。
1、荷马史诗的内容和特点。
答:荷马史诗曾是当时人们社会生活和血统教育的重要著作。主要来源是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古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战争。这部史诗由既独立又有联系的两部分组成,它们是《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伊利亚特》主要写战争本身,描述希腊人征服特洛伊城的经过。《奥德赛》描述的则是充满智慧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胜利后,渡海返乡,经历艰险的故事。
荷马史诗虽然是一部诗歌体裁的文学作品,但是,在神话传说和文学渲染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史料价值。史诗中反映了庞杂的社会生活,如: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的显赫声势,远征特洛伊人的社会生活与制度及阶级分化,冶铁和铸造技术等情况。从时间上来看,它的记载从史诗记载的年代可以上溯到比迈锡尼文明还早的时代。它为研究古希腊史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所以,在历史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的希腊社会称之为“荷马时代”。
另外,在荷马史诗中还蕴含着历史观念。上古时代是人类英雄时代,荷马史诗则叙述了希腊祖先的英雄事迹。同异族人作斗争的《伊利亚特》和同自然作斗争的《奥德赛》都反映出希腊人所具有的最初的人本观念,作者歌颂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嘲笑和谴责神的邪恶,坚信人定胜天。这种进步的观念同时也催发了一种历史探究精神,为历史学的产生奠定基础。
2、概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史学的特点。
答:首先,古典人本史观的复归。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史家们复归了古典时期的人本史观,宏扬人性,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情欲、人的道德、人的荣誉和功利重新成为历史著作的主题。
其次,历史研究队伍的世俗化。文艺复兴时期大批史家是凡夫份子,多数依附于王公贵族,与古典史家有相似的从政从军的人生经验,有些人还是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甚至有些是民间的知识分子,历史撰述趋向世俗化。
第三,严格认真的治史态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复兴希腊、罗马学术时,并未盲目信从,而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搜集各种资料,比较优劣,对史书作细致地处理,以获取最可靠的知识,他们培养了一种批判史料的作风。
第四,历史写作形式呈多样化。文艺复兴时期史学的题材相当丰富多彩,大体包括这样几种类型:按编年顺序叙述的国别和世界通史,断代史,传记,专史,对古典作品的评注,古物研究与鉴赏,史学理论、尤其是有关史学任务的研究。
最后,民族史学的初步形成。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创的是一种与中世纪迥不相侔的世俗文化,这种世俗化在史学领域的表现之一就是民族史学的兴起,它体现了一种逐渐形成中的民族主义意识,与近代国家的形成相伴随。
论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向我们科学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图景,更在史学史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首先,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史学研究的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原则,加快了史学研究系统化、科学化的脚步。马克思合理地借鉴了前人的系统论经验,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创性的以唯物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剖析了该系统的基本要素、结构层次,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并利用辩证法思想解释了社会体系内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变迁的根本动力,阐明了社会总体发展的规律和阶段性。
其次,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改变了旧有历史观点一些持久但又狭隘的意识,扩大了人们的历史视野。马克思唯物史观第一次把现实的生活——日常生活纳入历史研究领域。这样,历史研究不仅要研究理论、思想等精神生产活动,更加要重视提供这一活动的世俗基础的物质生产活动。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和宗教等等活动。历史不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过着现实生活的人民群众的历史。历史主体的重新认定,对今后西方历史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影响深远。
最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在对于辩证法的合理使史学研究方法更加趋向科学。如矛盾的分析方法、从抽象思考到具体研究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统一、现实和思维相联系的方法等,都使得自启蒙运动以来,至康德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的关于先验与经验之间的悖论。从此,历史研究的思维更加科学,历史评价的角度也更为准确。
在20世纪的西方史学界,受到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影响的史学流派有法国的年鉴学派和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等等。了解20世纪的史学成就,我们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