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都进行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太平天国持续了14年,洋务运动30年,维新变法只有103天,这些探索都失败了,人民群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中国已经处在革命大风暴的前夜。辛亥革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爆发的,可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华振兴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积蓄已久的救亡图存的斗争的一次总的爆发。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在列强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已完全表现出了腐朽和懦弱无能,帝国主义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并通过清政府进一步扩张他们对华投资和经济的掠夺,使侵略进一步加深。这就使帝国主义国家宰侵略中的过程中,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暴露出来。1904年到1905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利益,在中国的东北进行了一场战争,就是日俄战争,大家知道当时清政府自称局外中立,还把辽河以东的区域划给两国作为交战地。可见,这个政府在捍卫本国领土主权上的软弱无能。这场战争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身伤亡。最终战争结果是日本获胜,俄国将他们侵占的以长春为界以南的东北地区所有特权转入给了日本。这场战争不仅表明了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反映出了列强在中国争夺的白热化。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到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自身进行的改革运动。新政成了民变和革命夹击中唯一的谋生之路。新政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统治阶级对它抱有了极大的期望,但是这场自救不但没有帮助清政府维持统治,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封建专制体制进行修补,另一个是1906年正式废除了科举制度,模仿日本教育模式设学堂制。第二阶段是进行政治改革,实施仿行立宪。清政府原想借此实现王朝的自我挽救,但新政非但没有延长它的寿命,从某种意义来看也加速了它的灭亡。清末新政没有成功,它所维护的旧体制成为一切革新的障碍,顽固的清王朝成为中国迈进近代化的绊脚石,改革中进步的一切都最终按照自己的逻辑向前发展,唯有旧的制度被历史淘汰了。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也需要自己的政治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他们的骨干力量是一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多数是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思想的留学生。后来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间力量。1894年孙中上曾上书李鸿章,提出改革的方案,表现了孙中山当时作为一个热血青年那种忧国忧民的思想,但并未有回音,他在进一步了解清政府的腐败之后放弃了改良的主张,11月在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并确定了革命纲领,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在十六字誓词中体现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他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建立中华民族独立的国家,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排满,不是针对一切满人。革命派的民族主义始终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在一起。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要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
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是要完成社会革命的任务。孙中山认为平均地权“即为民生主义第一件事,此事做不到,民生主义即不能实行”。这种解决土地问题的方式是:先由地主呈报地价,政府按照所报地价征收地价税。核定地价之后,现有的地价归土地的原主人所有,革命以后社会改良进步所带来的增长部分则归国家,由国民共享。这主要的原因是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出现的社会弊端主要的原因是土地问题未能解决。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了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平均地权”的主要目的是要为资产阶级的发展扫清道路。民生主义的侧重点在城市的土地问题,而不是广大的农村社会。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他的提出对推动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