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二 答案



一、填空题

1.首次将叙事因素置于情节因素之上,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效果,从而引发了新时期小说叙事革命的作家是马原。

2.杨绛的散文《 干校六记 》,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从文化与人性的层面,展示了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平和之中藏有冷峻的理性批判。

3.贾平凹在小说《腊月· 正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时代精神相悖逆的乡村知识分子 韩玄子 的形象,揭示出这个人物在传统道德的外衣下思想深处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4.近乎偏执地迷恋对于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的先锋作家是 余华 。

5.张承志90年代的长篇小说《 心灵史 》叙述了哲合忍耶教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至今200多年的苦难史、血泪史。

6.张贤亮的小说《 绿化树 》描写了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的灵魂洗涤的心理历程。

7.通过“陈奂生系列”对农民形象的典型塑造,继续了“五·四”以来关于“国民性”问题探讨的作家是 高晓声 。

8.徐迟的报告文学《 哥德巴赫猜想 》第一次将科学家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塑造,呼唤对人的价值、科学、知识的尊重,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性作品。

9.汪曾祺的小说《 受戒 》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表达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和对于充满着纯情的自然之爱的眷恋。

10.作家 王蒙 在新时期借鉴西方现代派创作技巧创作了一批被称为“东方意识流”的小说。

11.王安忆90年代的长篇小说《 长恨歌 》以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小姐”为主人公,在人物的性格命运之中发掘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并在历史变迁中揭示了二者存亡与共的血肉关系 。

12.作家 陈忠实 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13.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废都 》通过对“著名作家”庄之蝶的生存状态及西京社会世相的描写,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的一种文化精神状态。

14.作家 莫言 在思想和艺术上接受了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美国意识流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影响,以一种奇异的然而是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15.巴金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散文集《 随想录 》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和独特的文体意义成为新时期散文史上的“里程碑”。


二、名词解释

1.“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话剧的概括,指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代表作有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萧横吹》等。“第四种剧本”的成就表现在:一、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二、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2.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有《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其创作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特点,忧伤而不绝望,沉郁而不悲观,兼具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特点。

3.寻根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的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代表作家有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等。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代表作有《棋王》、《北方的河》、《爸爸爸》、《小鲍庄》等。


三、简答题

1.其一,高晓声的小说“寓洋于土,土洋结合”,采用“中西合璧”式的艺术手法,成功借用西方小说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细致入微地绘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而且,它又和人物的活动、故事情节紧密结合。

其二,在人物刻画上,高晓声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首先,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其次,善于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另外,人物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心理描写的细致生动,也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第三,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于幽默感。

2.(1)《红高粱》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2)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3)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充满具有浪漫色彩和诗的意境的幻象。

3.(1)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2)“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强调剧场性;(3)承认戏剧中的“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的约束”,根据剧作的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4.(1)《随想录》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作品主题具有启蒙倾向,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层探究了“文革”发生的根源。(2)《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己、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作品的这种“自我暴露”表明巴金作为一个正直作家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这是造就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素质。将个人的内省与民族的反思相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相结合,使巴金的自审自省具有更为深刻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意义。以此论之,《随想录》是一部摄录“文革”时代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史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史的价值。


四、论述题

1.①兴起原因:社会意识、社会变化的必然结果;文学世俗发展的必然结果。②主要特征:人物形象的原型化。采用“局外人”的叙述方式。注重生活流式叙事结构的运用。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哀婉的格调,具有自然哀婉的审美风格。结合作品论述。


五、阅读分析题

《紫藤萝瀑布》是一首生命的颂歌。它歌颂了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旺盛,生命的顽强,生命长河的无止境。

作品是通过对紫藤萝花的描写表现这一主题思想的,或者说,是紫藤萝花引发厂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题名“紫藤萝瀑布”,以瀑布来比喻紫藤萝花,就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旺盛和富有动感的美艳、气势。在具体描写时,用富有文采的笔墨,极写它的富有生命力的美艳、气势,“只见一片辉煌的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用拟人的笔法,写它的动态和生命的欢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和阳光挑逗。”它们是有生命的,“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它们在笑”。“它们嚷嚷。”“每…朵花……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描写紫藤萝花,但也是生命之歌,生命是多么充满活力,多么美好啊!紫藤萝曾经遭遇坎坷。有一个时候,紫藤花架都拆掉了,说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也许再也看不见紫藤萝花了;但是,现在,藤萝又开花了,开得这样盛,这样密。作者感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命无比顽强,任何力量都无法抑止、扼断生命之流。每一朵花里满装生命的酒酿,扬帆在花的河流上航行,“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里,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辩证关系,得到了富有诗意的表现。在紫藤萝瀑布这富有活力的旺盛的欢跃的生命之前,作者“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被带走了,“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结尾,对生命的感悟,使“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含蓄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