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_ _
_

刺法灸法学·毫针刺法 \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1.针刺方法

    1.1 持针法

    《金针梅花诗钞》:“持针者,不仅在进针之先应持针在手,细

  心揣摩;在进针之后,更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故在下针之初,

  固应着力持针,直插至应止之处;而在进针之后,尤应手如握虎,势

  若擒龙,紧全身之力于指腕,目无他视,着意呼吸,全神贯注,属意

  病者,方可针通造化,神察秋毫。如此,则针下之虚实明,邪正辨,

  气之至否可以确知,气之行走可以推引,而为补为泻,其数亦可以从

  心矣。”

    1.2 进针法

    《标幽赋》:“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

  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进针必须持针稳,取穴准,动作轻,

  进针快(个别亦须慢)。进针必须手法熟练,指、腕、掌用力均匀。

  在双手进针时,押手爪切按压,刺手持针刺入,相互配合。进针前要

  对病人作好安慰工作,要求医患双方配合,进针时病人体位合适,切

  莫随意变动。进针时可配合咳嗽、呼吸等法,以减轻进针疼痛。随咳

  下针,还可激发经气。如针刺头额等痛觉敏感处,可屏息以缓痛。”

    1.3 行针手法

    1.3.1 提插

    《医学入门》:“若邪壅气滞,却用提插,先去病邪,而后通其

  真气。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病

  轻者提插九数,病重者或少阳数、老阳数,愈多愈好。”

    1.3.2 捻转

    《金针梅花诗钞》:“下针得气或不得气时,均可将针不进不退,

  有进有退,反复来回搓动。以拇、食二指夹持针柄,拇指与食指交互

  前进与后退。前进时,以拇指尖至指横纹为准;后退时,自食指尖至

  食指横纹为准。”

    1.3.3 循法

    《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令针手阳明

  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

  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故曰循以至气。”

    1.3.4 弹法

    《金针梅花诗钞》:“弹法有二义,一为弹针,一为弹穴。”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弹法的应用,一般须在针刺得气

  以后,并须在守气的情况下,于留针过程中施行。一般是弹动针柄,

  使针体微震动,从而加强得气的感应。”

    1.3.5 刮法

    《金针梅花诗钞》:“用食、中二指抵住针身,拇指爪甲频频搔

  刮针柄,使针身发生细微颤动,也有激发经气作用。向上刮则使气外

  出为泻,向下刮则使气入内为补。在孔穴太浅如井穴等,不能提、按、

  抽、捣者每多用之。”

    1.3.6 摇法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摇者,如出针三部欲泻之际,每

  一部摇二、三摇,多者不过六摇而已,以指捻针如扶人头摇之之状,使

  孔穴开大,无有窒凝,邪气退除而病愈矣。”

    1.3.7 飞法

    《陆瘦燕针灸论著医案选》:“施行飞法,针体细细搓动,不分

  左右,目的在于疏导经气,加强针感,一搓一放,使针感断断续续,

  所以也是一种催气、守气的方法。赤凤迎源法即以本法为主。”

    1.3.8 震颤法

    《神应经》:“用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

  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

    1.4 治神法

    《灵枢·官能》:“用针之要,勿忘其神。”《灵枢·本神》:

  “是故用针者,观察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郭

  玉说:“神在于心手之际。”《针灸大成·针邪秘要》:“定神,谓

  医与病人各正自己之神,神不定勿刺,神已定可施。”张志聪说:

  “行针者,贵在得神取气。”

    1.5 得气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

  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标幽赋》:“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

  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

  之至也,如鱼吞钩铒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

  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针灸大成》:“宁失其时,勿失其气”,“用针之法,候气为

  先。”

    1.6 催气、守气、行气法

    1.6.1 催气

    《神应经》:“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

  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常用的催气手法有行针催气、押手催

  气、熨灸催气三种。

    ①行针催气法:包括适度的捻转、提插、颤法(震颤术)、捣法

  (雀啄术)、飞法(凤凰展翅术)和弹针、刮针等。……

    ②押手催气法:包括爪切、循、摄、按揉穴位等方法,弹穴法亦

  属此范畴。……

    ③熨灸催气法:熨法指用温热物体(如炒盐、炒药、热水袋)用

  布包裹后,贴敷穴位、经脉,或上下来回移动,以促使针下得气的方

  法。灸法,常用回旋悬灸法,艾条熏灸针穴四周,并配合行针,促使

  针下得气。”

    1.6.2 守气

    《灵枢·小针解》:“上守机者,知守气也”,“针以得气,密

  意守气勿失也。”

    《针灸大成》:“宁失其时,勿失其气。”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守气法在具体应用时,必须仔细辨认

  得气情况,得气时不要随意改变针刺方向和针刺深度,宜手不离针、

  持针不动,针尖不要偏离已得气之处。或用治神运气法,贯气于指,

  守气勿失。或用较轻柔平和的手法,促使经气续续而至,绕于针下。”

    1.6.3 行气

    行气法指促使经气循经传导,直达病所的针刺手法,又称调气法。

  笔者在多年针灸临床与教学工作中,总结出常用的调气(行气)针法

  12种:⑴循摄调气法。⑵弹针调气法。⑶针向调气法。⑷按压调气法。

  ⑸推捻调气法。⑹运气调气法。⑺逼针调气法。⑻捣针调气法。⑼通

  关过节法。⑽添针调气法。⑾局部扩散法。⑿搓针调气法。(详见拙

  作《调气针法初探》,载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7 针刺补泻法

    1.7.1 捻转补泻法

    《针经指南》说:“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大

  指往下退,谓之右”,“捻者以手捻针,务要记乎左右也,左为外,

  右为内,慎记耳。”

    《针灸大成》说:“左转从阳,能行诸阳;右转从阴,能行诸

  阴。”《金针赋》说:“男子者,大指进前左转,呼之为补;退后右

  转,吸之为泻。”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说:“拇、食指持针捻转,拇指向前用力

  使针左转,然后让针自然退转(拇指不用力),是为补法;拇指向后

  用力使针右转,然后让针自然退转(拇指不用力),是为泻法。”

    1.7.2 提插补泻

    《难经·七十八难》说:“得气,因推而内之(插)是谓补,动而

  伸之(提)是谓泻。”《医学入门》说:“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

  泻也;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

    《针灸大成》说:“伸者提也,按者插也。……提者自地部(深

  层)提至人部(中层)、天部(浅层),插者自天部插至人部、地部。

  病轻,提插初九数;病重者,或少阳、老阳数,愈多愈好。泻者先深

  而后浅,从内引持而出之。补者先浅而后深,从外推内而入之。乃是

  因其阴阳内外而进退耳。”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说:“提插补法:要急按慢提。即将针体

  由浅层向深层下插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其要领是急按;将针体

  由深层向浅层上提时,用力要小,速度要慢,即慢提。有人将之称为

  “下三上二提插术”,即插针用力大、上提针用力小。提插泻法:要

  急提慢按。即将针体由深层向浅层上提时,用力要大,速度要快,其

  要领是急提;将针体由浅层向深层下插时,用力要小,速度要慢,即

  慢按。”有人将之称为“上三下二提插术”,即指上提针用力大、下

  插针用力小。

    1.7.3 徐疾补泻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于书庄徐疾补泻手法:①补法:徐内,

  针刺速度慢,下插指力重,达到预期针刺深度时间要长(约1~2分

  钟);疾出,提针速度要快,上提指力轻,退出皮肤所需的时间要短。

  ②泻法:疾内,针刺速度快,下插指力轻,达到预期针刺深度要短;

  徐出,提针速度要慢,上提指力重,退出皮肤所需的时间要长(约1~2

  分钟)。用上述方法还可诱导针下寒热感应,计95例、185穴次、33个

  病种。其中,补法175穴次,出现热感162穴次(92.5%),未出现热

  感者13穴次(7.5%);泻法10穴次,出现凉感为4穴次。一般出现热感

  或凉感的时间,在施术1~2分钟之间,在2分钟以内出现凉、热感者为

  120穴次(78%)。以上感应出现在针下及其周围者为140穴次(84.3%)

  ,循经感传者为11穴次,局部及邻近处者15穴次,全身出现热感者2穴

  次。”

    1.7.4 迎随补泻法

    《针刺手法百家集成》:“贺惠吾迎随补泻法:多用于四肢部腧

  穴。分为迎法(泻)、随法(补)。①迎法:针刺方向朝本穴经脉循

  行的始端,急刺到所需深度。将摇针术(摇法)和上三下二提插术(

  提插泻法)合并应用2、3次,得气后医者觉针下阵阵沉紧,病人觉针

  感向经脉循行的终端扩散,此时则边摇针、边提插,缓慢出针,勿扪

  针孔,令邪气外泄。②随法:针刺方向朝本穴经脉的终端刺入后,徐

  徐搓针至天部,将下三上二提插术(提插补法)合并应用约30秒~1分

  钟,医者觉针下沉紧,病人稍有酸胀感时,将针徐徐搓捻至人部,仍

  重复上述针法,待再次出现酸胀感时,将针徐徐搓至地部,继续施用

  上述手法,时间较长约1分至1分半钟,病人觉针感隐隐向经脉循行始

  端传导,医者趁针下沉紧,较快出针,扪其针孔,勿令气泄。”

    1.7.5 呼吸补泻

    杨元德应用呼吸补法,针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56例,并与耳针治

  疗57例作对照观察。针刺组,取血海、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上巨

  虚、太溪,双侧取穴以齐刺针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用呼吸补法。

  每日1次,12次为1疗程。耳针组,取耳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心、

  脾、肾、肝穴,用5分毫针针刺后,留针20分钟。出针后,再用王不留

  行籽敷贴于耳穴上,每日早晚各按压耳穴1分钟左右。每耳压籽3天,

  12天为1疗程。以上两组对照治疗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84%,耳

  针组为73.0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有极显著差异(P<0.01);针

  刺组痊愈率为33.93%,耳针组为17.32%,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

  (《特种针法临证荟萃》,240页)。

    1.7.6 开阖补泻

    《灵枢·官能》:“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补必……气下

  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直气乃存。”

    《灵枢·终始》:“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

  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2.针刺异常情况

    2.1 刺伤延髓致死案

    某男,29岁。因患“精神病”,针刺风府等穴治疗。第六次针刺

  后的次日出现呕吐、头痛、身微热、不食、卧床嗜睡,病情日益恶化,

  数日后死亡。尸检主要发现:软脑膜充血,延髓外形变红变硬,切面

  可见从延髓上端至下端有一长达4厘米出血区。(《中医针法集锦》,

  513页)。

    2.2 刺伤脊髓致瘫案

    某男,23岁。八个月前因“精神失常”经服大量镇静药物等无效

  后,由当地医者给予针刺大椎穴治疗。因病人精神失常拒绝与医生合

  作,医生针刺时手法过重,病人自觉针刺部位出现“过电”样感觉,

  全身发麻,当即不省人事。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意识渐清,但下肢

  瘫痪,小便失禁,行动需人扶持。查腱反射(+),提睾反射(+),

  腓肠肌松弛。后经服用扶正固本之品并佐针灸治疗一月余后,下肢有

  所恢复,可离杖慢步数步。(《中医针法集锦》,513页)。

    2.3  刺伤肺脏致气胸案

    某女,47岁。一天前因上腹部不适,于某诊所针刺治疗。医生在

  左胸部取穴,刺数针,针后当天夜里即感气喘,呼吸困难,身出冷汗。

  次日入院治疗,查:左胸上部皮下有气肿,左胸壁的锁骨下,胸骨旁

  及乳旁有多处针刺痕迹。左胸语颤减弱,左肺呼吸音减弱。X线胸透可

  见左侧胸部有大量游离性气体,肺脏被压缩30%,符合气胸的诊断。经

  抽气等综合治疗,20余日后痊愈出院。(《中医针法集锦》,515页)

    2.4 刺伤心、肺致死案

    某男,9岁。因患咳嗽,咳痰于某医师处针刺治疗。第6次时,医

  生隔衣自“心窝部”(约相当于鸠尾穴处)进针,针尖斜向上方。留

  针时可见针柄上下摆动,病儿痛甚。出针后呼吸困难,发绀,行人工

  呼吸无效,迅即死亡。尸检主要发现:敛突下2~2.5厘米处各有针孔一

  个,心包饱满,左胸萎缩。心包上有针眼一个,相应的横膈上也有针

  眼一个。心包腔内积血约430毫升左右。右心室前壁有一0.6×0.4厘米

  不整形裂孔(《中医针法集锦》,516页)。

刺法灸法学·毫针刺法 \ 教学参考          

_
_ _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