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法灸法学·《内》、《难》论刺法 \ 教学参考       

          教学参考
 
 一、《内经》论刺法

  1. 《内经》论九针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

  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

  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

  七曰毫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

  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

  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

  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氂,

  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

  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

  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

    《灵枢·官针》说:“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

  勿取。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病

  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针于井荥分输。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病在中者,

  取以长针。病水肿不能通关节者,取以大针。”

  2. 《内针》刺法

  选穴针刺

   ①偶刺法

    在针刺进,先要在前胸和后背上用手指循按,寻找相应的反应点

  (压痛点),然后在压痛点或反应点上,选取前后二个针刺点(腧穴),

  同时针刺,一般正对病痛所在,选取与病情相适应的前后二穴。偶刺法

  是治疗脏腑病证的常用方法,背为阳,腹为阴,阴阳同刺,有调和阴阳

  之平秘的作用,对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证尤为适宜。

   ②报刺法

    以阿是穴为主,以痛为俞,先找一痛点(病理反应点)直刺,行针

  以取得针感,并留针。再用左手随病所上下循按,如症状未除可另寻痛

  点,然后拔出第一针,再刺另一痛点。如此在病所上下多次选穴针刺,

  即报刺法。用于痛无常处的行痹、周痹。

   ③巨刺法

    根据病变部位或疼痛局部处,选取对侧相应穴位,进行针刺治疗,

  称为左右交叉巨刺法。临床亦可在左右交叉基础上,再加上下交叉。巨

  刺法主要用于各种软组织损伤、中风偏瘫、面瘫、肋间神经痛和关节痛,

  亦可用于患肢痛和内脏病,以经脉气血瘀滞,运行不畅者为宜。

   ④远道刺法

    远道刺法主要应遵守循行取穴的原则,在针刺时可根据病证性质采

  用不同手法,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用导气手法。

  ◆
病位深浅刺法

   半刺、毛刺和直针刺

    ①毛刺法:九刺之一。用5分至1寸短毫针轻浅疾速点刺相应穴位,

    针尖不透皮,勿使出血。

    ②半刺法:五刺之一。用短毫针迅速轻浅透皮,针深1分许,无伤

    血络、肌肉、迅速出针而不留针。亦可稍作捻转,再迅速出针。

    ③直针刺法:十二刺之一。先夹持穴位皮肤,持针沿皮刺入,在皮

    下组织内深入,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左右。现代临床应用的腕踝

    针、眼针和皮下针刺法,均在皮下组织层沿皮推进针体,并不要求

    有明显的局部针感,是本法的发展。

    上述浅刺法有解表透热、宣肺平喘、通络活血、补虚养脉等功用。

  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泄泻,咳喘发作期,肢体麻木,关节扭伤和面瘫

  等病症。

   络刺、豹文刺和赞刺

    《灵枢·官针》篇有络刺、豹文刺、赞刺三法,均属刺络法范畴。

  络刺法用毫针、三棱针点刺浅表血络以出血。豹文刺用毫针或三棱针多

  次、前后左右刺中脉络以出血。赞刺法用毫针对准痈肿部位浅刺多次以

  出血。现代称之为刺络放血,常用粗短毫针、三棱针放血,也有用圆利

  针或梅花针重叩放血者。

    刺络法有清热泻火、活血化瘀、开窍通闭、消肿散结等作用,一般

  适用于实证、热证和瘀血阻滞的疼痛、麻木病证,对虚证、寒证应慎用

  或忌用。临床取穴以四肢、背部为主,间亦有用于头面者。

   浮刺、分刺和合谷刺

    ①浮刺法:用毫针斜刺或沿皮刺入穴位皮下的浅筋膜层,针体可横

    穿痉挛的肌肉,捻转得气留针,留针期间可行针2~3次,直至疼痛

    缓解、体征改善。

    ②分刺法:用毫针直刺穴位肌肉层,在肌层间隙内行针,采用捻转

    提插手法使之得气,并根据受损部位深浅和症状缓解情况,调节针

    刺方向与深浅。再用中强刺激手法,以加强针感,使其向深层扩散。

    ③合谷刺法:用1支毫针,先直刺至穴位肌层深处,然后退至浅层,

    依次分别左右两旁斜刺,使针刺穴内的痕迹成鸡足状。可反复多次

    施术,直至疼痛缓解,体征改善后,留针15~30分钟。

    上述各种刺法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可用于治疗

  各种肌肉和软组织损伤疾患,如肌肉痉挛,肌肉萎缩,肌纤维组织炎,

  肌肉风湿痛和重症肌无力,面瘫等。

   关刺和恢刺

    ①关刺法:用毫针直刺进针,刺入肌腱附着处;或从肌腱左右进针,

    刺中肌腱、韧带处。但不可损伤附近血管,以免出血。

    ②恢刺法:用毫针直刺肌腱,亦可从受损肌腱侧旁斜刺进针,并配

    合关节屈伸活动等方法,同时捻转提插行针,或调节针向与深浅,

    使肌腱附着处的关节活动恢复正常,挛缩的肌腱得以松弛。

    关刺法和恢刺法主要用于肌腱、韧带和关节病变,如肱骨外上髁炎,

  岗上肌腱炎,肩周炎,膝关节副韧带损伤,腱鞘炎,髌腱末端病,跟腱

  炎等。有舒筋活血、疏通经络、除挛止痛的作用。

   短刺和输刺

    短刺(十二刺)和输刺(五刺)为《灵枢·官针》篇骨痹病刺法,

  要求针刺入至骨膜,或上下摩骨,或直入直出。

    ①短刺法:进针时,边摇动针柄,边逐步深入,直刺至骨,在骨膜

    处作上下捣动,如摩刮状。

    ②输刺法:直刺进针,深入至骨,在病变处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

    其间行针2~3次,然后逐步退针。可与短刺法结合应用。

    主要应用于各种骨病,如颈椎病,腰椎增生,跟骨骨刺,类风湿关

  节炎,骨关节炎等,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等作用。本法常取阿是穴,

  有时也可针刺受损部位邻近的经穴。

  ◆
局部多针刺法

   ①傍针刺法

    一般宜取痛点(或反应点)及其临近腧穴,先直刺一针,捻针得气

  后勿再深入;再在其旁与5分至1寸处斜刺一针,针尖朝向直刺的针(痛

  点中心),捻针得气后勿再深入。然后用轻柔指力依次捻搓抖动针柄,

  或行雀啄术,但须保持针尖不离得气处,以加强刺激,促使针感放散。

  适用于疼痛显著、痛点集中的病症,如头痛、关节痛、肌纤维组织炎、

  腰背痛、足跟痛、腰椎增生症等。

   ②齐刺法

    以压痛点(反应点)为主取治。用3支等长毫针,先于其中心直刺

  一针,捻转得气即停止深入;再在其上下或左右1~1.5寸处各斜刺(或

  直刺)一针。分别捻搓针柄,以增强针感,使针感向深层与四周扩散。

  主要用于寒湿久居、疼痛局限固定,压痛明显而又缠绵不愈的痹证和疼

  痛。此外,还可治疗内、妇、五官等各科顽固性病症,常有提高临床疗

  效的作用。

   ③扬刺法

    选用1~1.5寸毫针,共5支,先取病变局部(如疼痛显著处)中心直

  刺一针(主针),边捻转,边寻找针感,得气后即勿深入,拇、食、中

  三指持针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

  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

  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

  主治寒邪凝滞、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麻木、局部肿胀,而病变范

  围较大,病位浅表者。适宜于风湿病,腱鞘炎、腱鞘囊肿等。有祛寒止

  痛、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功。

  (以上均出自于《针刺手法百家集成》236~267页)


 二、《难经》论刺法

    《难经·七十难》说:“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何谓也?然:春

  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

  亦在下,故当深取之。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然:

  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秋

  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难经·七十六难》说:“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

  之时,何所置气?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

  当先补其阴,而后补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难经·七十八难》说:“针有补泻,何谓也?然:补泻之法,非

  必呼吸出内针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

  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

  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不

  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刺法灸法学·《内》、《难》论刺法 \ 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