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参考
一、耳针法
1. 针刺深度
一般为2~3分,以耳针能站立而有摇晃为宜。据有关报道,治疗实
热证、急性疼痛或炎症,耳针深度以刺透软骨而不穿透耳背皮肤为佳;
对久病体虚者,则以针刺进入皮下,抵达耳软骨膜的浅刺法为宜。
2. 针刺方向
因耳穴部位而异。位于耳甲腔、耳甲艇和三角窝的耳穴,用直刺法。
位于耳舟、耳垂部的耳穴,多用横刺法沿皮进针。位于对耳轮、对耳屏
内侧、屏间切迹等部位的耳穴,多用斜刺法。
3. 针刺手法
①捻转法:刺入耳穴后,在该处运用中等刺激手法进行小幅度的来回捻
转,持续1~2分钟。适用于慢性病症。
②雀啄法:刺入耳穴后,在该处运用中等刺激手法,小幅度上下垂直提
插,如鸟之啄米,持续1~2分钟。本法又称提捣法,适用于急性病症
和疼痛。
4. 刺激强度
①强刺激手法:用雀啄法或较长时间捻转法,长时间动留针,取穴较多
或用双侧耳穴,或同时用耳廓正面与背面耳穴,或用耳穴透刺法。针
刺可刺透软骨而不穿透耳背皮肤。适用于急性病症,或慢性病急性发
作者,以及体强的实证、热证。
②弱刺激手法:用较短时间的捻转手法行针,得气即可,不留针或短时
间留针,取穴较少或仅取单侧耳穴(左右交替)。针刺只透皮;或可
透皮至皮下,抵达耳软骨膜。适用于慢性病症,小儿,年老,体虚患
者,以及虚证。
③中等刺激手法:根据病情需要,采用介乎上述两者刺激强度之间的手
法,取穴、针刺深度与留针时间同常规方法。适用于虚实不显著的病
人。
5. 临床应用
①胆石症、胆道感染:是目前耳针和耳穴治疗临床报道较多的疾患。通
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耳穴针刺(包括手法行针、电针刺激、皮内针
埋入)和耳穴压丸等方法,对缓解胆绞痛发作、减轻消化系症状和排
除胆囊、肝胆管结石有较显著的疗效。常用的耳穴有胆、肝、三焦、
十二指肠、内分泌、胃、神门、交感、耳迷根等,一般以肝、胆、三
焦为主穴,疼痛明显则配以神门、交感、耳迷根,如以排石为主者尚
须配十二指肠、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一般用耳穴毫针刺激手法,
留针期间间断行针,或用电脉冲疏密波持续刺激。排石治疗常用耳穴
皮内针埋植和耳穴压丸,并将其作为“总攻疗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与高脂饮食、口服硫酸镁及排石中药配合应用。
②青少年近视:国内学者应用耳穴压丸和针刺(包括毫针、电针、皮内
针)治疗本病取得显著效果。常用的耳穴有眼、目1、目2、肝等,亦
有加用心、肾、神门的。目前,最常用的治法是王不留行籽或草决明
籽压丸,亦有以针刺各法与耳穴压丸配合使用的临床报道。有资料表
明,耳穴毫针或电针如与压丸结合使用,较单纯使用一法疗效为优。
毫针一般用强刺激捻转手法,待有较强针感后出针,再配合使用压丸。
电针则以脉冲电连续波刺激15分钟后,再在其他耳穴上加以压丸。再
者,耳穴皮内针埋入的疗效,与耳穴压丸相似,这可能是目前普遍使
用痛苦较小、操作简便的压丸法治疗本病的原因之一。
③神经衰弱和神经症:耳针治疗以失眠症状为主的神经衰弱,常可起到
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状态的作用。从而使患者睡眠时间增加,并缓
解与减轻相关症状。神经衰弱常取的耳穴是神门、心、皮质下、缘中
(脑点),可配合使用肝、肾、内分泌、胃等。毫针或电针,每次单
侧耳用4~5穴,以轻刺激即可;皮内针埋入,每次单耳3~4穴即可。
用耳穴三棱针放血治疗失眠有效,常以耳尖或耳根敏感点,单侧或双
侧,点刺出血即可。
考场综合征,可取额、太阳、皮质下、枕、神门等,每次3~4穴,
用皮内针埋入,3~5日取针,其疗效以耳穴探测敏感点后再行埋针为
优。肢幻觉症,则可取神门、皮质下、肾上腺及相应敏感点,每次1~2
穴,用皮内针埋入,3~5日1次。幻听症,可取缘中、皮质下、外耳,
与神门、阳维(耳背穴)、内耳两组交替针刺。此外,还有用耳针治
疗咽异物感,焦虑抑郁症等。
④头痛:耳针治疗有显著迅速的止痛作用,主要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包括血管性头痛)。取穴当根据疼痛好发部位来决定,前额痛取额,
颞部痛取颞,枕部痛取枕,如分别配用缘中(或皮质下)、肝、耳尖
等更佳,头痛急性发作时还必须加神门穴止痛。用耳穴毫针刺法,一
般以中等度刺激,痛甚者则用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其间10~15
分钟行针1次。耳背上1/3近耳根部的显露静脉一般可用三棱针放血,
亦有用手术刀片割划放血的。据有关专家研究,耳穴导电量在治疗
前后的变化,可作为耳针镇痛效应的一个客观指标,其镇痛过程与
外周胆碱能介质参与有关。
⑤高血压病:耳针治疗对Ⅰ期患者疗效较好,如属Ⅱ、Ⅲ期者宜配合少
量降压药口服。经耳针治疗后,一般症状可有不同程度好转,血压亦
随之下降。临床常用的耳穴有耳尖、降压沟、角窝上(降压点)、心、
肝、皮质下等,耳尖或降压沟用三棱针放血,其他耳穴用常规毫针刺
入,中等度刺激,留针半至数小时。
⑥软组织损伤:急性腰扭伤,可取腰痛点(对耳轮上、下脚“起始部的
突起下方处,常可见阳性反应)、腰骶椎、神门、肾等耳穴,用5分
毫针刺入至软骨,强刺激捻转,留针10~30分钟,行针与留针期间同
时活动患部。耳针对急性关节扭挫伤有迅速而显著的疗效,一般可根
据伤痛部位取相应耳穴和有效穴位,如肩痛取肩关节、皮质下、肾上
腺、下屏尖,腰痛取神门、皮质下、腰痛点、肾、腰,踝痛取肾上腺、
踝、神门等。一般取病侧耳廓,针刺强刺激,留针30~60分钟,同时
活动患部,常用显效。
(以上耳针法内容均出自《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60~368页)
二、头针法
1. 针刺手法
1.1 多针刺法
①头针对刺法:有上下对刺和前后对刺两种,前者用于额区,后者用于
头顶各线。
上下对刺:如针额中线时,一根针从神庭穴由上而下刺入,另一根从
前额发际下5分处由下而上刺入,二针相对。额旁1、2、3线的上下对
刺,可按此法施行。
前后对刺:如针顶中线时,一根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另
一根针从百会穴进针,向前顶穴透刺,二针前后相对。顶旁1、2线可
按上述施行本法。
需要注意的是,对刺法的二根针是相对而刺,并不要求其针尖相抵。
②头针接力刺法:适用于顶颞前、后斜线的多针刺法。其操作常用等长
度的三根毫针,分别从上述治疗线的起点(如前顶穴)、第一个等分
点和第二个等分点(将此线三等分)处进针,沿皮由上而下依次透针。
如此这三根针犹如接力赛跑的接力棒,依次接力,故名曰“接力刺”。
③头针齐刺法:是用三根针并列集中刺激同一头穴或治疗线的多针刺
法,适用于额中线、顶中线和枕上正中线等。
额中线:第一针从神庭穴进针,第二、三针则分别从神庭穴左右旁开
各5分处进针,三针均向前额发际下5分处透刺1寸。
顶中线:第一针从前顶穴进针,向百会穴透刺;第二、三针分别从前
顶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百会穴。
枕上正中线:第一针从强间穴透刺至脑户穴;第二、三针分别从强间
穴向左右旁开5分处进针,斜向透刺至脑户穴。在临床上,亦可同时
针刺枕上正中线和枕上旁线(双侧),三针平行齐刺。
(以上多针刺法内容出自于《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14~315页)
1.2 抽气法与进气法
抽气法与进气法是一种复氏提插补泻手法,以抽气法为泻,进气法
为补。其具体操作是,抽气法:将选好的施术区域作常规消毒,然后手
持毫针,与头皮呈15度角,运用指力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针刺腱膜下
层后,将针体平卧,缓插1寸左右,而后用暴发力向外刺提,每次至多
提出0.1寸许,又缓插至1寸处。如此反复运针多次,直到得气获效。留
针短者不少于2小时,长者可达24~48小时,留针期间行针1~2次。出针
后以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孔,以防出血,一般隔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进气法:在常规消毒后的施术区域,手持毫针与头皮呈15度角,运用指
力使针尖迅速透入皮肤,针进腱膜下层后,将针体平卧,插入1寸左右,
然后用暴发力向里速插,每次至多插入0.1寸许,又慢慢提至1寸。如此
反复运针多次,直至得气获效。余同抽气法。(《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
用》上册737页)
2. 临床应用
2.1 适应范围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为头皮针的主要适应症,包括有脑血管病引起的
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
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能不同程度地缓
解症状,改善体征、缩短病程,达到治疗目的。
②精神病症:头皮针有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的作用,可用于精神分裂
症,癔病,考场综合征,焦虑抑郁症,更年期精神紊乱,也有用于老
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有提高智力,缓解症状,恢复症状,恢
复大脑正常思维和兴奋抑制功能状态的临床效果。
③疼痛和感觉异常:临床可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
背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有
显著止痛作用。此外,还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所致的肢体远端麻木、
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皮肤病引起的瘙痒症状,有迅速
缓解临床症状,恢复正常感觉功能的效果。
④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男
子性功能障碍和妇女月经不调(功能性者),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
性腹泻、斑秃等。
(以上内容出自《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16~317页)
2.2 临床应用举隅
中风: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
面瘫: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下2/5、顶颞后斜线下2/5、颞前线。
头痛:颞前线、颞后线。
舞蹈病:枕下旁线。
高血压: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冠心病、咳喘:额旁1线。
胃脘痛:额旁2线。
阳萎、阴挺:额旁3线、顶中线。
腰痛、坐骨神经痛:顶旁1线、顶中线。
皮层性视力障碍: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
运动障碍: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
感觉障碍:顶颞后斜线,顶旁1线。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特种针疗法》253~255页)
三、腕踝针法
1. 腕踝针的调针法
①针刺入皮下不够表浅: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因针刺部位在前臂和小腿
的下端近腕、踝关节处,此处上端粗而下端细,针刺虽力求表浅,但
针尖仍易刺入较深层的组织(如肌肉层与浅表神经等),从而出现局
部胀痛感觉。有时在病痛部位会出现沉闷麻木,或有向邻近处转移的
趋势,如此则疗效往往不显。这时应将针稍稍退出,有的针尖退至皮
下后,再于表浅层推进,若症状改善则说明调针适度。
②针刺方向和长度不当:术者和病人的位置不正,针刺入后会偏离纵轴,
影响疗效。有的针刺长度不够,致使症状未能完全消失。在针刺偏离
纵轴时,宜在退针后再循纵轴推进。若针刺长度不够,则可将针稍予
推入。但也有针刺过长,病变部位沉闷麻木或出现头晕、心悸等情况
的,此时则宜稍稍退针。
(以上内容出自《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45页)
2. 腕踝针临床处方示例
①高血压病:双侧上1、上3,针尖向上,深1~1.5寸,留针30分钟。本
法可用于晚期妊娠中毒性高血压,大部分患者可降压,从而缓解其症
状。
②哮喘发作期:双侧上1,有咳嗽者加双侧上2。针刺15分钟后,咳嗽喘
急症状会迅速改善,半小时后则哮喘缓解,哮鸣音消失。
③心律失常:可取双侧上1、上2,用2寸毫针,针尖向上刺入,深1~1.5
寸,留针30分钟,有调节心律的作用。其中以心房纤维性颤动疗效尤
佳。
④肾绞痛:可代替度冷丁止痛。常取下2、下5,针尖指向膝关节,沿皮
下缓慢推针,深1.5寸,留针20~30分钟。
⑤尿潴留:取下1、下2,20~40分钟内可促使患者排尿,对产后或术后
尿潴留疗效更好。
⑥小儿遗尿:取双侧下1,大部分有效。
⑦面瘫:患侧上1,针尖向肘部,与前臂平行推进1.5寸,留针30~40分
钟。面肌痉挛,单侧或双侧上1,酌配合谷穴针刺。
⑧肩周炎:可根据压痛部位选穴,如肱二头肌喙突处有压痛者取上4,
三角肌上方和冈上肌肌腱处有压痛者取上5,一般以患侧穴为主,留
针30分钟,其间可加强肩部运动。
⑨皮肤瘙痒症:全身瘙痒取上1(双侧),局部瘙痒取下1(患侧或双
侧),酌配下4、下5,以瘙痒剧烈者效佳。
⑩带下虚证:取双侧下2,针深1.5寸,留针30分钟。大多病人经治2~3
次后症状即可控制。
腓肠肌痉挛:可取下6(患侧),常在半小时内得到缓解。
(以上内容出自《针刺手法百家集成》348~349页)
四、微波针灸法
1. 微波所起的热效应
①止痛作用:热的止痛作用被人们所熟知,适度的热可使按压皮肤和牵
拉引起的疼痛明显减弱,但其作用机理尚未彻底阐明。微波的热作用
均匀,可达一定深度,剂量可以控制,故在止痛、尤其在较浅组织的
止痛方面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②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众所周知,热能使肌肉松弛。当肌肉痉挛
或处于反射性痉挛的状态时,热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疼痛往往可以
得到较长时间的缓解,这可能是由于温热打断了痉挛——痛——痉挛
的恶性循环。微波主要在肌肉吸收,所以应用微波松弛肌肉是很适宜
的。
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营养、代谢:微波加热于机体后,随即使小动脉
毛细血管扩张,以后使动、静脉循环均增加,由于血液循环增强,局
部的氧、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的供应均增加,代谢产物得到及时
的消除,这不仅改善了局部的营养代谢,而且也增加了局部的防御机
能。
(以上内容出自《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下册1010页)
2. 微波针灸的临床应用举隅
头痛:主穴:列缺、百会。配穴:巅顶痛加太冲;偏头痛加风池、太
阳;后头痛加风池、后溪;前额痛加头维、合谷;眼眶眉棱骨痛加攒
竹、太阳。
三叉神经痛:主穴:耳门、合谷。配穴:第一支加上关、鱼腰或太阳;
第二支加下关、颧髎;第三支加颊车、承浆。
末梢神经炎:主穴:合谷、八邪、太冲、八风。配穴:上肢加曲池、
内关、外劳宫;下肢加足三里、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主穴:环跳、肾俞。配穴:坐骨神经炎加殷门、委中、
承山;梨状肌劳损加梨状肌投影中点、秩边;下腰部、骶部椎骨增生
加气海俞、大肠俞,统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桡神经麻痹(垂腕症):主穴:曲池(患侧)。配穴:手三里、合谷。
腓总神经麻痹(垂足症):主穴:足三里。配穴:阳陵泉、解溪。
肺系炎症(肺炎、气管及支气管炎):主穴:肺俞、大椎。配穴:发
热加曲池;咳喘加合谷、鱼际;气喘急加定喘、肾俞;痰多加足三里、
丰隆。
泄泻:主穴:足三里。配穴:虚弱加天枢、上巨虚、肾俞、三阴交;
痛泻加肝俞、阳陵泉、太冲。
遗尿:主穴:关元。配穴:膀胱俞、三阴交。
乳腺炎:主穴:膻中、乳根。配穴:足三里、内关。
(以上内容出自《中华特种针疗法》125~128页)
五、电热针
夏玉卿采用电热针治疗女阴白色病变(外阴白斑病)55例,结果:
临床治愈44例,显效8例,好转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
方法:选用电热针机和5号电热针的组合装置,以局部取穴加曲骨、
会阴及循经取穴的方法,一般间距2厘米进针一支。电热针与
皮肤呈35°角或15°角刺入皮肤粘膜白色区,进针深1.5厘米。
进针5~10分钟后,测皮肤温度并控制在37℃~42℃。每次留
针30~4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1疗程。
(《中医杂志》1987;28(9):48)
六、电声波电针法
唐瑜采用声电针治疗色觉障碍17例,均为在校学生,取穴:第1
组:风池、丝竹空、三阴交、中渚;第2组:天牖、攒竹、足三里、合
谷;第3组:翳明、瞳子髎、阳陵泉、外关。三组穴位交替选取,针刺
得气后,一般只用两组导线,连接线夹在相应的毫针柄上,导线均按头
部与手足部穴位交替连接,声源大都用轻音乐,音频电流的大小以患者
自身耐受力为度,留针15~20分钟,日1次,12次为1疗程,休息1周。结
果:痊愈13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上海针灸杂志》1987;7
(1):13)
七、激光针法的应用
1. 脑卒中
宋铁成采用激光穴位照射治疗脑卒中60例,穴位用肩髃、曲池、外
关、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足三里等。使用氦氖激光治疗机,输
出功率1~7毫瓦,波长0.6328微米,光斑直径1.5~2毫米,垂直照射下
肢穴位后照射上肢穴位,疗程间歇1周。同时可配合补阳还五汤内服和
电热按摩。结果:60例经过治疗,治愈14例,显效25例,好转18例,无
效3例,总有效率95%(《山西中医》1987;3(5):36)。
2. 急性喉炎
周鼎兴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小儿急性喉炎48例,激光治疗仪
波长0.6328微米,每穴照射5分钟,每日1~2次。照射穴位为少商、尺
泽、合谷、天突、廉泉。发热者配大椎、曲池。小儿难以配合先给少量
镇静剂,待入眠后施治。治疗4次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改用其他治疗
方法者视为无效。结果:痊愈36例,显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1.7%。疗程最短者3次,最长者12次,平均6次。(《山东中医杂志》
1989;8(6):21)。
3. 急性乳腺炎
张育勤等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急性乳腺炎30例。选用两组穴
位:①膻中、乳根、肩井、少泽、阿是、足三里;②膻中、乳根、梁丘、
合谷、阿是、足三里。方法:氦氖激光输出功率7毫瓦,光斑直径4毫米,
面积12.56毫米,波长0.6328微米。每次每穴照射5分钟,每天2次,两
组穴位交替使用。结果:肿疡期27例,治疗6次痊愈者9例,8次者14例;
10次者4例;酿脓期2例,1例治疗11次痊愈,1例未坚持治疗;脓疡形
成1例,切开排脓后治疗13次伤口愈合。(《中医杂志》,1982;23
(7):28)
八、穴位贴敷法的应用
1. 坐骨神经痛
蔡德猷采用蟾酥膏穴位贴药法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240例,选肝
俞、肾俞、阳关、环跳、风市、梁丘、阳陵泉、悬钟、承山、殷门等穴
为主,配合局部压痛点。药物组成:蟾酥、细辛、丁香、雪上一枝蒿等。
将上药研细末调成膏状,分别顺序贴药,贴药后5分钟即有凉爽、舒适、
轻松感。每隔5~7天换药1次,4次为1疗程。结果:显效142例,有效88
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6%。(《中成药研究》,1984;(5):17)
2. 麦粒肿
汤国瑶采用“天南星膏”外敷太阳穴治疗麦粒肿40例。方法:取天
南星、生地各等分共研细末,蜜调而成“天南星膏”,外敷同侧太阳穴,
每日1次。结果:40例中治愈39例,一般外敷1~4次见效。(《江西中医
药》1985;(1):11)
3. 冠心病
朱汉珍采用“活心膏”穴位贴敷治疗冠心病30例。取穴:膻中、厥
阴俞、神阙。药物配制:由延胡索、丹参、生蒲黄等12味药组成,用古
法制成黑膏药。操作方法:用时将膏药略加温,贴敷在所取穴位上。第
一次贴敷7天,以后再隔10天换贴1次,5次为1疗程。疗效:按1980年全
国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判定疗效,其中显效15例,好转14例,无效
1例。(《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1;8(2):41)
九、穴位埋线法的应用
1. 中风后遗症
赵家夏采用羊肠线穴位埋藏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主穴:上肢取外
关、曲池、肩髃、臂臑、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风市、血海、丰隆、
悬钟等。配穴:肾俞、脾俞、胃俞等。7日治疗1次,4次为1疗程。治疗
2~3疗程后,痊愈(患肢肌力及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自理,语
言清晰)32例,显效(患肢肌力提高≥3级,生活基本自理)28例,好
转(患肢肌力提高1~2级,生活难以自理)22例,无效2例。(《中医
研究》,1990;3(4):28)
2. 消化性溃疡
李德益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8例。取穴:①中脘
透上脘、梁门双透穴,胃俞(双)透脾俞(双);②建里透中脘、足三
里(双)透上巨虚(双)。首选第1组,如无效或穴位埋入后1月肠线吸
收不良者改用第2组。常规消毒,局麻,用0~1号铬制羊肠线穿于三角缝
合针上,进针透穴后剪断埋于肌层,敷盖灭菌纱布3~5日。每次埋线间
隔30日,埋线2~3次后复查。结果:治愈409例(83.8%),有效51例
(10.5%),无效28例(5.7%)。(《针灸学报》,1990;6(4):5)
3. 坐骨神经痛
石振岭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23例。取穴:白环俞、秩边、
殷门、委中、承扶、环跳、阴陵泉。腰痛配肾俞、气海、大肠俞。每次
选3~5穴。常规消毒并局麻后,用12号腰椎穿刺针,将针芯抽出0.5~1
厘米,针芯内填入1号羊肠线,进针达一定深度后施小幅度提插,得气后
出针并将线留于穴位内,然后纱布覆盖,指压按摩。3周1次,经治1~3
次后,痊愈18例,好转3例,无效2例。(《山东中医杂志》,1989;8
(4):22)
十、穴位磁疗法的应用
1. 面神经麻痹
王成英采用穴位旋磁治疗面神经麻痹20例。选下关、牵正、翳风、
患眼(包括眼周穴位)等穴。旋磁机内装2块250毫特(2500高斯)磁块,
同名极放置,转速1500转/分,治疗时将旋磁机对准上述穴位,距皮肤
0.5厘米,各旋转10~15分钟,每天1次,12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12
次痊愈者11例,15~20次痊愈者8例,无效1例。(《中华理疗杂志》,
1983;6(1):59)
2. 高血压病
刘家荫采用穴位磁场治疗高血压病37例。其中,高血压病34例(Ⅰ
期30例,Ⅱ期4例),继发性高血压3例。耳穴:内关、太阳。操作方法:
用钡铁氧体磁片(直径4毫米,厚2毫米,表面磁场强度40毫特(400高
斯))对磁贴敷,胶布固定。连续贴敷6天,休息1天,6天为1疗程。4
个疗程后评价疗效;37例患者血压均有下降,但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
速度比较缓慢。显效27例,改善7例,无效3例。(《中国针灸》,1982;
2(2):45)
3. 颈椎病
王厚虞采用经穴磁疗治疗颈椎病30例。取穴:大椎、双颈点。方
法:采用活动磁疗用具——磁疗护领。磁疗护领有大、中、小三种型
号,磁片为锶钴铜合金,直径8毫米,厚4毫米,表现磁场强度150毫特
(1500高斯)左右。选取大椎、双颈点,在护领口袋中相当于此穴位
处装有磁片,其背面附有海绵衬垫,能根据个体穴位给以移动,可避免
磁片本身的滑动,穿戴时间每日12小时以上,以应用4周为1疗程,视病
情需要尚可继续应用。结果:治愈6例(20%),显效13例(43.3%),
有效6例(20%),无效5例(16.7%)。(《中国针灸》,1988;(3):
25)
十一、穴位注射法的应用
1. 慢性支气管炎
钮海同采用徐长卿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50例。取穴以
定喘为主穴,喘甚气急加膈脊(T7夹脊)穴,痰多加脾脊(T11夹脊)
穴,体虚加肾脊(L2夹脊)穴。药物用徐长卿注射液加5%葡萄糖注射液。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经1~3疗程的治疗,有效45
例,无效5例。以单纯型疗效较佳,病程越长,有效率越高。(《上海针
灸杂志》,1988;7(2):6)
2. 过早搏动
周庆伟采用当归液穴位注射治疗早搏41例。取双侧内关、神门。常
规消毒后以5毫升注射器和5.5号针头垂直刺入,上下提插2~3次,得气
后每穴注入当归注射液0.5毫升。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结果:显效
(早搏消失)24例,有效(过早搏动次数减少大于50%)12例,无效5例。
(《陕西中医》,1990;11(9):420)
3. 慢性咽炎
李桂菊采用当归注射液治疗慢性咽炎21例。方法:取扁桃体穴(下
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前方)。患者取坐位,头略仰,用5.5号针头
抽入当归注射液2毫升,快速进针,针感放射至咽喉部,抽无回血,将
药液推入双侧穴位各1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忌刺激
性食物。治疗21例,痊愈19例,好转1例,无效1例。(《中医研究》,
1989;2(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