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二、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牙买加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国际储备多元化
国际储备多元化突出表现为黄金非货币化,美元地位削弱,德国马克、日元及SDRs、欧洲货币单位(ECU,后为欧元所取代)在世界储备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世界储备主要是美元和黄金,外汇储备90%以上是美元,结构比较单一。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西欧、日本的经济增长迅速,实力已经接近美国,尤其是欧元的推出,向美元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外汇储备呈现出鲜明的三元化。但三元化并非三足鼎立,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仍然存在。美元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比重不低于50%,国际贸易的2/3仍然使用美元计价和结算,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似乎已经成为全球的惯例,私人部门也仍然把美元视为融资工具和重要的价值储存手段。欧元还暂时无法与美元相抗衡。
此外,牙买加体系下还有一种国际储备货币——SDRs。SDRs由当今经济实力最强的四种货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构成,能够平衡各主要货币之间的升降,因而比构成自身的任何一种货币都稳定。SDRs作为新型的国际储备货币得到日益广泛的运用。IMF及其他国际金融组织使用SDRs作为核算单位开展活动,私人部门筹资时也更多地以SDRs计值,到1996年底,有6个国家安排汇率时钉住SDRs。但是IMF分配的SDRs有限,在储备中的比重很小,远不能满足各国的需要,由于SDRs的分配涉及到一系列技术问题,因此不可能增长很快。
(二)汇率制度安排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与固定汇率并存,国际汇率体系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区域内实行稳定的汇率制度,包括欧共体及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二是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剧烈。发展趋势是实行固定汇率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的国家不断增多。汇率制度实践形式的多样性及向浮动的汇率制度转变的国际趋势是当今国际汇率体系的主要特点。
(三)国际收支调节方法的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1)强调利用国内经济政策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2)充分利用汇率机制,通过汇率的适度调整来调节国际收支;
(3)通过融资来调节国际收支。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同,牙买加体系下以IMF为中心,结合各国政府和商业银行,给逆差国提供贷款,成为平衡国际收支的一条重要途径;(4)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合作及金融政策协调有两条渠道:其一是IMF,迄今为止,IMF依然是最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在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有效合作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其二是从G7到G20。西方七国首脑(G7)会议实际上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产物,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及石油危机的冲击,使得西方各国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基于共同的利益,占西方国家生产80%的七国首脑会议应运而生。七国首脑会议始于1975年11月的朗不依埃会议,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是国际货币体系问题。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聚首纽约的广场饭店,决定联合干预汇市,实现了美元的软着陆。广场会议标志着西方主要国家通过协调来调控国际汇率的开始。1997年G7吸收俄罗斯正式加入,G7演变为G8,但俄罗斯只能参与非经济议题。1999年,七国集团财长建议成立G20。从G7到G20,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实现了从一极到多极的跨越。
牙买加体系下,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缓解了特里芬难题;多种汇率制度并存打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僵化局面;多种机制共同调节国际收支,降低了调节成本,提高了调节效率。因此,牙买加体系在克服各种危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牙买加体系并非是一个完美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它是一个“没有体系的体系”,从而要求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国际货币新秩序。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弊端表现在:第一,汇率体系极不稳定;第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矛盾重重,南北冲突更加尖锐;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健全,四大调节渠道都有局限性,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