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一)通货膨胀的代表性定义
视物价上涨为通货膨胀。这是西方各国最流行且最受欢迎的定义,被称为实用主义的通货膨胀定义。
以货币供给过度增长定义通货膨胀。
从纸币与金属货币之间的关系来定义通货膨胀。这种观点主要流行于社会主义国家。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货币学说。
从货币供给量与客观需要量来定义通货膨胀。
(二)本书中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是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强调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作为考察对象,目的是与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相区别。
强调“货币价格”是要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商品、服务与货币之间的对比关系。
强调“总水平”,说明通货膨胀分析中关注的是普遍的物价水平波动,而不是地区性的或某类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
强调“持续上涨”,说明通货膨胀不是偶然的价格波动,而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上涨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度量
通货膨胀率指价格总水平的百分比变动,或者说价格指数的变动。
目前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主要有三种: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一)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是度量不同时期消费者为生活消费所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程度的价格指数。该指数包括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两方面内容。CPI的编制通常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指数的基期一般是各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情况,选择某一个年度。
CPI的优点是资料容易收集,能够直观反映消费者的价格负担,并且可以每月公布一次,较快地反映价格趋势。许多国家直接把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等同于通货膨胀率。
(二)批发物价指数
WPI是以商品批发价格作为计算依据,反映批发市场价格变动程度和趋势的价格指数。WPI的编制一般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所使用的权数多为固定权数,权数的内容是基期的成交额或批发销售额,对于权数资料一般每隔一定年限都要进行必要的修订。
WPI是观测国内企业产品交易价格变动情况,把握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内的整个产品供求动向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所谓平减指数是指反映价值指标增减过程中与物量变动同时存在的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GDP平减指数是衡量一国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价格指数。它是用按报告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基期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对比。
该指数包括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最广泛,与GDP核算范围相对应,不仅包括全部物质产品和涵盖计入GDP的全部服务产品,也包括进出口商品。理论上,它能最全面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化。
三、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或其表现形式划分
公开型通货膨胀或开放型的通货膨胀。指物价总水平明显的、直接的上涨。在市场机制充分运行,政府对物价上涨并不施以任何干预及控制,而是放任自流;或虽然施以控制,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太大而未能生效时,价格向上波动的特征非常明显。
抑制性通货膨胀或隐蔽的通货膨胀,亦称压抑型通货膨胀。指货币工资水平没有下降,物价总水平也没有提高,但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却程度不同地有所下降的一种情况。
(二)按通货膨胀严重程度来划分
温和的通货膨胀。即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60年代时,消费物价指数停留在10%以下水平的膨胀状况。
奔腾的通货膨胀,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和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物价指数升达两位数以上的膨胀状况。
(三)按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来划分
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是指在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的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商品供给和劳务供给的增加受到了限制,或没有能随有效需求的增长而相应地增长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现象,或者说,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超过了按现行价格的供给的增长,使太多的货币去追求太少的商品和劳务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需求拉动的成因实际因素:投资的拉动效应
Y=C+I+G+(X-M)
货币因素:
(1)原有经济体系对于货币的需求极大减少,即使不新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存量也相对过多。
(2)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加快,造成实际领域中供不应求,价格出现上涨。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其主要是指工资推进和利润推进,还包括垄断推进及汇率成本推进等因素。
包括: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操纵价格的通货膨胀;汇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3. 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纯粹的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常见的,长期的通货膨胀大都是在需求因素与供给因素共同起作用下产生的,故也称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
4. 结构型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国民经济部分结构不适应变化了的需求结构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包括: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二元经济结构型通货膨胀、斯堪的纳维亚小国型通货膨胀。
5. 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
是指一个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造成中央银行增加纸币发行或扩大信贷规模,从而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这部分货币供应量不是为生产、商品流通所必需的,是过多的货币供给,这就造成了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6. 信用膨胀型通货膨胀
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解救经济萧条和危机,刺激有效需求,通过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率和再贴现率,扩大信贷规模,造成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当信贷规模的扩大超过生产、流通的要求,致使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必要量时,物价上涨。
7. 输入型通货膨胀
这种通货膨胀是由国际贸易中进口货物价格上升、费用增加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