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 学习目标
  • 内容概要
  • 重点概念阐述

1.理解“一化三改”的内容;
2.理解“一化三改”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方法;
3.掌握过“一化三改”对中国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


  1.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 1.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一个特点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所有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制定并实行了一整套适合中国特点的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1.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党和政府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以自愿为前提,逐渐加入到合作社来。在方法步骤上,从供销合作入手,先是手工业供销小组,后是供销合作社,再后来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具体来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三个步骤。。
    1.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2.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
      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2.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衰退。
    2.2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以及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等因素,也有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而产生的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1.供销社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All China Federation of Supply and Marketing Cooperatives,ACFSMC)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的联合组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领导。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主要负责研究制订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指导全国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和改革;按照政府授权对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维护各级供销合作社的合法权益;协调同有关部门的关系,指导全国供销合作社的业务活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代表中国合作社参与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各项活动;承办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根据2018年11月该合作社官网信息显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理事会内设机构14个,监事会内设机构1个,下辖15个直属事业单位、15家主管社团和中国供销集团,中国供销集团管理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6家。。
2.和平赎买政策
  这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提出过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本家进行赎买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实行“四马分肥”,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生产力
  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生产力是生产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生产力要素构成的系统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构成的体系聚合匹配的结果。
4.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决定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形式的基本概念 。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生产关系概念。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定历史发展形态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关系和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恩格斯言简意赅地指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过程:“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