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总论>>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一门技术经济学科,它与统计、财务管理等其他专业管理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研究企业总体的经济活动,并对其进行预测、控制、总结;后者则是研究企业某种职能管理活动。两者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同时,前者又离不开后者提供的资料,因而它与后者有密切联系。
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研究对象
企业是在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以独立占有的财产为基础,以盈利为目的,自主地从事生产、流通、运输、服务等经济活动的社会微观经济组织。
企业按规模大小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企业经济活动是指企业在不断地进行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就是在经济核算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研究。
经济活动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它包括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及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经济指标。
要搞好经济活动分析,首先要搞清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以及经济活动过程中各环节或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1.工业企业经济活动过程
工业企业的主要职能是从事工业生产,其经济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耗费、资金运动、信息运动的过程。
生产过程是工业企业经济活动的中心,它一方面表现为具体劳动过程,即使用价值形成过程,反映具体劳动成果的指标主要有品种、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抽象劳动过程,即价值形成过程,反映抽象劳动的指标主要有产值、销售收入等。
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生产耗费过程,产品成本作为生产中的耗费,它与产品的生产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产量多少,质量高低,劳动生产率高低,工时利用情况,材料、能源的消耗水平,设备的利用,各项费用的支出,生产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都综合反映在成本指标中。利润是企业销售收入补偿生产耗费、扣除税金后的余额。利润指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生产过程同时也是资金运动的过程。企业为了进行生产,必须拥有必要的资产、资产的实物形态如厂房、设备、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债权(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其价值来反映,就是企业的资金。企业通过国家投资,发行股票、债券,向银行借款或集资等方式筹得资金,资金在生产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供应、生产、销售)循环运动。
在供应阶段,资金一方面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各种管理工具,以建立生产所必须的劳动手段,这样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固定资金形态;另一方面用货币资金购买各种原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建立生产所必须的物资储备,这样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在生产阶段,工人借助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固定资金和储备资金都发生耗费,这时耗费的固定资金、储备资金以及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的货币资金便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生产成本)以及不计入产品成本而独立归集的费用(期间费用);随着在制品、半成品的制造完成,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成品资金包含了劳动者所创造增加的价值量。
在销售阶段,通过销售产成品取得货币收入或索取收入的凭据,实现商品价值和资金的增值。资金就从成品资金形态转或为货币或债权(应收款)形态。
从销售收入中扣除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税金、费用后的余额就构成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一部分以所得税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其余用于提留盈余公积、分红或留待以后分配。
反映资金使用情况的指标有: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占用,以及与资金占用有关的各项指标。
生产过程同时也是信息运动过程。流动信息(会计、统计报表和核算资料等)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进程不断更新;固定信息(定额标准信息、价格信息、计划决策信息等)在一段时间内重复使用于各项管理工作。
上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产过程、生产耗费过程、资金运动过程、信息运动过程,构成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
2.商品流通企业经济活动过程
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其经营过程是由采购、运输、储存、销售这四个基本环节构成的。在经营过程中,要有物化劳动的消耗和活劳动的消耗,才能保证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实现。物化劳动消耗 量又称劳动占用量,是指占用的资金、商品、仓库、营业场所以及设备等。活劳动消耗量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员工在经营过程中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果与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量相对比就是经济效果。
经营过程同时也是资金运动过程。在经营活动中,总是从商品购进开始,而以商品销售告终。在购进阶段,资金从货币形态转化为商品形态;在销售阶段,资金由商品形态再转化为货币形态。同样,在购进阶段或者销售阶段,都会发生一些不计入商品成本而单独归集的费用,如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就形成商品流通企业资金的运动。
伴随着经营过程和资金运动过程,还有信息运动过程。它们构成了商品流通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
企业经济活动的范围广泛,而且相互联系、错综复杂。凡是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反映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它包括事前的预测性分析,过程中的控制性分析以及事后的总结性分析。
1.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分析
(1)市场分析。包括市场状况分析、本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分析等。
(2)对策研究。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变化趋势及其对策的研究分析。
2.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分析
(1)投资决策分析。包括企业投资方案研究分析、投资效益的预测分析等。
(2)管理决策分析。包括企业管理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研究分析等。
3.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
(1)企业资金分析。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筹措分析、利用分析等。
(2)企业资产分析。包括流动资金分析、固定资产分析、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分析。
(3)生产分析。就生产企业而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须包括产品产量、质量、品种等的分析以及生产成本费用的分析。
(4)商品流转分析。就商品流通企业而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须包括购销运存等业务活动以及费用分析。
4.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分析
(1)企业经营目标分析。包括生产经营计划和决策方案的完成和执行结果的分析。
(2)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综合分析。包括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与社会效益分析等。
三、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作用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作用在于利用信息资源,解剖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挖掘潜力,提高效益。详言之:
1.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通过对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的依存关系和对照比较,对企业效益作出评价。考察各个计划指标的完成程度,分析其影响原因,弄清经济责任,客观解释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2.控制企业经济活动过程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各项信息资料,揭示经济活动过程的矛盾,为企业管理者对经济活动过程实施有效控制提供依据。
3.预测企业经济活动的效果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对经济活动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对各种方案的预见性分析为决策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使决策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计划。
4.挖掘企业内部潜力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不仅通过找差距、查原因来认识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给企业工作以恰当评价,更重要的还在于指出哪里有潜力,哪里能节约,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