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 总论>>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是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又可分为经验判断法和调查综合法两种,简便易行,比较灵活,但由于着重于人的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所以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分析是指在掌握了较完备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数学方法来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多,有比较法、结构分析法、图表法、回归分析法、线性规划法、盈亏分析法、经济批量法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分析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用得最多、最广的分析方法,它是对经济指标的实际数据做各种各样的比较,从数量上确定差异的一种方法。其作用在于揭露矛盾,评价业绩,揭示不足,挖掘潜力。
比较分析法有绝对数和相对数两种指标,前者反映差异的数量,后者反映差异的程度。
企业中常用的对比相对数有:计划完成相对数、利用程度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比例相对数、结构相对数、强度相对数等。
(一)计划完成相对数
用以分析计划完成的程序,从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益或计划编制的水平。其计算公式为:
例1-1 某企业2016年计划工业增加值为200万元,实际完成220万元,则增加值计划完成相对数是多少?
(二)利用程度相对数
用以说明人力、物力、财务的状况。其公式为:
例1-2 某市2016年合同利用外资235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2900万元。则利用外资程度相对数是多少?
(三)比较相对数
计算比较相对数的两个数值,可以互为分子和分母:
1. 横向比较
指同数现象在不同空间同一指标的对比,说明这类现象在同一时期不同总体间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例1-3 两个公司某年的销售额:甲公司为100万元,乙公司为200万元,则:
2. 纵向比较
指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同一指标的对比,说明此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例1-4 甲公司本年销售额150万元,上年销售额为100万元,则:
(四)比例相对数
指同一总体中不同部分数量对比的比值,用以分析总体内容各个局部、各组间的比例关系和协调平衡状况。其计算公式为:
例1-5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乡村人口72135万人,则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可表示为46:54,也可以表示为1:1.2。
(五)结构相对数
分析说明某一经济指标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其计算公式:
例1-6 某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为200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60万元,其他业务收入为40万元。则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80%,其他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20%。
(六)强度相对数
指两个有联系的不同总体的总量之比,用以说明现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这一指标常用复名数表示,如人均产量为200件/人,商业网点密度为3个/千人等。
例1-7 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132802万人,则人口密度是多少?
二、因素分析法
因素,指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因要素分析法,就是从数量方面研究导致经济现象变动的各个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方向的方法。因素分析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以下两种:
(一)连环替代法(因素替代法)
是把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逐个分解测定,把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可变,其他因素当做不变,顺序地逐个进行替代,以测定各因素对该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的计算方法。
步骤:
1.确定该经济现象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列出计算关系式;
2.将各项因素依次替代计算,求出不同数值;
3.比较不同数值差异,表明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注意:替代顺序。不同的替代顺序计算结果不一样。一般原则:先替代数量指标,再替代质量指标;同类指标中先替代基本指标,后替代从属指标。
比如:材料费用指标是取决于材料消耗量和材料价格两个因素的影响,分析时应先替代材料消耗量指标,因为材料消耗量的增加变化不会影响材料价格的升降。再如:工人人数和工人工作日数都是数量指标,但工人工作日数指标是工人人数与每人工作日数的乘积,因而工人人数是基本因素,工人工作日数是由它派生出来的,是从属因素,故替代时应先替代工人人数,后替代工人工作日数。
例1-8 某公司的上期资料和本期资料如下表所示,用连环替代法分析运费增加的原因。
项目 | 上期 ① | 本期 ② | 差异 ③=②-① | 差异率% ④=③/①×100% |
货运量(t) 运输里程(km) 运价(元) | 100 25 8 | 140 22 10 | +40 -3 +2 | 40 -12 +25 |
运费总额(元) | 20000 | 30800 | +10800 | +54 |
运费总额=货运量×运输里程×运价
由计算可知,本期运费比上期运费增加了10800元,其中由于货运量的增加而增加运费8000元,由于运输里程的减少而减少运费3360元,而运价的升涨使运费增加6160元,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本期运费比上期增加10800元。
(二)差额分析法
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将连环替代法中的计算某因素变动后的指标值以及将本次计算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这两步合并为一步,直接利用各因素的变动量(也称差额)来计算对指标的影响程度。
例1-9 沿用例1-8的资料,采用差额法分析运费增加10800元的原因。
三、动态分析法
是研究经济现象在时间上的变动,它是从发展观点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其趋势。动态分析中的常用指标有:
例1-10 某商店2011年销售额为250万元,2016年为400万元,则:
四、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是依据数理统计理论和方法,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加以模型化,建立起回归方程,用于预测的方法。
回归分析法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类。凡是可以用线性方程形式描述的回归问题,均属线性回归,若只含一个自变量时,为一元线性回归;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时,为多元线性回归;凡是以非线性方程描述的回归问题,如对数方程、指数方程、三角函数方程,均属非线性回归。
一元线性回归是找出一条倾向性的回归直线,该直线得到实际资料之间的偏差平方和为最小。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求线性方程,用趋势线性进行分析预测。其方程式为:Y=a+bX
式中:Y-因变量即预测值;X-自变量;a-直线在Y轴上截距,即长期趋势的基期水平;b-直线的斜率,即X每变动一个单位的增减量;a、b是回归参数(未知数)。求参数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叫最小平方法(也称最小二乘法)。最小平方法求参数,用的是下述联立方程:
则:
最小平方法简捷法是令∑X=0,则:
将参数a、b及自变量X代入方程式Y=a+bX,则求出预测值Y。
五、其他方法
(一)平均分析法
平均分析的基本内容是计算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含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调和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等。在这几种平均数中,算术平均数最常用,但用哪种算术平均数,要视不同要求而定。
运用平均分析法,要与分组分析相结合,这样可揭示总体各部分比重及变化,分析经济现象结构变动对总平均指标的影响。还要与变异分析相结合。变异分析是运用全距、平均差、均方差等变异指标对总体总标志值差异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平均分析与变异分析是正好相反的两种分析方法。前者研究事物现象的一般水平和一般趋势;后者分析事物现象的差异程度和不平衡状况。两者结合,可以在平均指标揭示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标志变动度测定,补充说明平均指标代表性高低以及现象发展的节奏性和稳定性程度的高低。
图表法是利用平面上的点或线,以几何形式描述经济现象的函数关系。它不但可帮助我们据自变量的值迅速求出相应的函数值,而且能非常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经济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几乎所有的图表都可用于经济活动分析,如雷达图、山形图、折线图、散布图、决策树及各种表格。应根据各种图形与表格的功能和分析内容的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三)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又称均衡分析法,它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各项具有平衡关系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的方法。
平衡分析法基本方法是编制平衡表。平衡表按其反映平衡关系的不同方面划分,一是反映某一事物总体内部的收支两方面平衡关系,它说明这一事物总体内部的基本联系;二是反映不同事物总体之间的供需平衡关系,它说明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前者是一般的平衡分析方法,后者是部门联系平衡分析法。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对每种方法的选用,要视分析的目的要求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更有助于达到分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