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市场分析>>学习内容>>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市场供求动态分析



学以致用

同学们,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尝试分析案例《杭州淘汰旧型号出租车引发的风波》,思考目标群体不服从不分析某一项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一五”时期与“二五”时期市场供求动态的对比

我国市场经常出现的供求矛盾,特别是人民生活必需品长期不足,这是商业部门在安排市场、编制商业计划经常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根据多年的经验,凡是商品可供量和社会购买力达到基本平衡的年代里,生产是发展的,市场是稳定的。凡是商品可供量低于购买力,并超过一定限度时,市场就会出现供不应求, 排队抢购,甚至部分商品涨价,或变相涨价的现象。回顾过去的历史,曾经出现过两种情况和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全面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重,积累率是24%。“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18%,农业生产每年平均增长4.5%,职工工资五年增长42.8%,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71.3%,零售物价指数只上涨8.6%。1957年是“一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商品供应量和购买力平衡比较,商品还多33亿元,从而保证了市场稳定。实践证明,“一五”期间有关重要的比例安排是比较适当的,商品可供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不仅是平衡的,并且还有结余,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得到了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信赖,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二个五年计划,本来可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可是1958年搞“大跃进”,只考虑主观需要,不考虑客观实际,把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抛开了,以钢为纲,不及其余;农业上搞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结果破坏了合理的比例关系,比例严重失调,工农业生产下降。1960年,商品可供量和社会购买力之间差额达到74亿元,使国民经济大幅度下降,物资缺乏,物价上涨,自由市场泛滥,投机倒把猖撅,社会秩序不安定。

教师解析:

应该看到,要实现供求平衡,必须坚持在商品流转中保持合理的商品库存。必须克服盲目加大商品库存、超过合理库存的界限、造成积压和损失的情况。

商品周转库存是否合理,具体商品要具体分析,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根据多年经营的实践,商品周转库存可分为三类:一是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商品,必须有周转库存,而且周转库存应该大一些;二是一般商品,从商品品种来说不应脱销,但从花色品种来说不必过份强调齐全;三是一些高档商品,市场供不应求,不论是商品品种和花色都不怕脱销,随来随卖,卖完了再进货。按照这三类来研究确定商品合理周转库存,有助于规避盲目加大库存、加速商品周转,改善经营管理。

通过对上述案例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市场供求动态分析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我们进入总结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