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生产分析>>文本学习>>知识点一
生产是工业企业的基础活动。工业企业的经营和商业企业的经营不完全一样。商业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是商品交换,它销售的是别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而工业企业经营的主要特征是商品生产,它销售的则是自己生产的产品。因此,生产分析是工业企业经营分析的重要内容。生产分析包括生产决策分析、生产过程分析、生产经营成果分析以及生产条件分析。
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大规模的、连续性的、复杂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优胜劣汰。企业可以在市场中自主地“畅游”。但是,企业能否在市场中达到彼岸达到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目标,很重要的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是否适销对路,成本是否降低,质量是否过硬,故生产分析的重要环节是生产决策分析。
一、生产决策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经济效益是指用最少的劳动消耗和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2.以销定产原则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满足自己使用的需要,而是为了出售。只有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收回垫支的资金。如果不顾产品销售需求,盲目生产,产需脱节,不仅造成产品积压、资金无法周转的严重后果,还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停产、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境地。为此,必须深入市场,掌握产品销售动向,了解竞争对手;开发新产品,建立雄厚的技术储备,促进技术进步。
3.计划管理原则
现代大生产是由众多的劳动值集中在一起,使用各种不同的机器设备来完成的,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的过程。在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和个环节之间,既有高度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协作配合。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统一轨道,实施有效的计划管理。并通过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二、生产决策分析的内容
1.产品品种的选择
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经济寿命缩短,市场需求多变的情况下,或在使用同一设备可以生产若干种产品时,为增强竞争能力,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往往需选择开发新的产品。
2.生产产品的批量
在成批生产的企业或生产多品种产品的企业中,必须确定全年应分几批生产,每批生产多少数量产品成本最低,选择最优的产品组合进行生产,以及在有风险和真正不确定情况下,确定产品产量。
3.组织和安排生产
生产决策的最终目的是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如何最充分、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确定选择用什么工艺进行加工生产,依据什么标准分配生产任务。
三、剩余生产能力利用分析
企业在存在剩余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为充分利用资源,可考虑增产新产品。增产新产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增产新产品,并不影响原有产品的正常生产,以能够提供的贡献收益最多的新产品为最优;另一种是增产新产品,影响到原有产品的正常生产,则应以减少原产品生产所带来的损失视为所增加产品的机会成本,以能提供的净收益最大的方案为最优。
四、产品是否继续加工分析
多步骤生产企业经常碰到的问题是,产品完工后,立即出售或是继续加工。如纺织品生产厂,生产的棉布立即出手,还是进一步加工印染后再出售?分析时,一般只考虑继续加工后,预期增加的收入是否超过继续加工时所追加的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专属固定成本)。至于继续加工前所发生的成本,在分析时可不必考虑。
五、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分析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究竟零部件自购有利还是外购有利?这是经常发生的问题。由于零部件无论自制或外购,其组成产品后所获得预期收入是相同的,因此在分析时无需考虑比较不同方案的预期收入,只需考虑不同方案的预期成本。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往往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自制零部件,而不需追加专用设备,则原使用的固定成本无需考虑,只考虑自制部件所发生的材料、运输费、保管费等变动成本;第二种情况是自制零部件,需追加专用设备,则必须考虑变动成本和追加的专属固定成本;第三种情况是自制零部件设备有其他用途,若外购零部件,可将自制零部件设备移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