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 生产分析>>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第五章  生产分析



知识点四:生产条件分析


企业生产成果的大小取决于生产条件。生产条件一般包括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又称为生产三要素。在生产要素既定的情况下,企业能为社会提供的生产成果是有一定限度的。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企业对生产要素的利用程度不同,即生产管理水平不同,企业的生产成果可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因为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得比例关系,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与所需的生产要素之间也存在一定比例关系,任何一种比例关系遭到破坏,就会造成生产脱节,生产要素的利用效果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必须对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及时调节各要素之间、要素与生产任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一、劳动力利用情况分析

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大小,从劳动力要素来看,取决于劳动力数量多少和劳动生产率高低两个方面的因素。但增加劳动力数量,不仅有一定限度,而且会增大产品成本开支。因此,增加产品生产的根本途径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劳动力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职工人数的分析实现的。职工人数分析,主要是根据企业劳动部门的劳动计划和劳动报表资料进行的,对职工人数变动进行分析,包括职工平均人数分析和期末职工人数的分析。

1.职工平均人数分析

分析时,可分别计算计划和实际的平均人数,加以对比分析,由于工人人数的需要量通常与产量增减密切相关,为分析其变化是否合理,还应将工人人数变动情况与产量的增减情况结合,从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的角度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为:

2.期末职工人数分析

期末职工人数分析,主要是以分析期末职工人数与上期末职工人数对比,借以观察不同时期职工人数的增减变动情况和各类人员的构成情况。

例5 某企业某年有关职工人数资料见下表

该企业当年总产量完成率为105.8%。

则分析该企业某年职工人数变动情况为:

工人平均人数的相对变动数=576—552×105.8%=—8(人)

从上表及计算可以看出,该企业某年职工平均人数实际比计划多27人,其中,除管理人员比计划减少外,其他各类人员平均人数比计划增加,应进一步分析其定员编制的遵守情况。

该企业工人平均人数的相对变动数为—8(人),这说明企业实际平均工人人数尽管比计划平均供认人数增加了24人,但与企业生产增产情况结合来看,不仅没有浪费劳动力,相反地,节约了8人。这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束。

(职工人数及其构成变动分析表)

从职工人数及其构成变动分析表看出,企业分析期末比上期末共增加职工80人,增加4.17%。在这六类职工中,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均有所增加,一般而言,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增加,是企业技术力量加强的表现,而学徒增加,表明企业重视培养新技术力量,从而增加企业新的技术后备。若这种增加时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而且符合人员编制要求,应视为好的现象,服务人员的增加,应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分析。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在职工总数比上期增加80人的情况下,分别减少了7人和2人。若这种减少时由于加强岗位责任制、精简机构的结果,应给予好评。

另外,从职工人数及其构成变动分析表可以看到分析期末工人、学徒等直接生产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比上期末有所提高。上期末工人占职工总数为67.45%,分析期末为69.4%,提高了11.2%,相应的非直接生产人员的比重就降低了。职工构成的这种变化,说明企业在压缩非生产人员,加强生产第一线方面,采取了积极地措施。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自动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劳动力结构将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二、生产设备利用分析

生产设备是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劳动资料要素而言,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设备规模的大小和生产设备利用的效果两个方面。

对主要生产设备利用情况的分析,主要是考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当前的利用程度与设计能力或现有能力的差距,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提出改善设备利用情况的措施,以提高设备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反映生产设备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有设备完好率、设备综合利用率、设备有效利用率、设备事故率以及万元固定资产利税率和万元产值维修费用率指标等。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衡量生产设备完好的标准,主要有设备性能好、设备运转正常,原材料、燃料、油料消耗正常等。利用完好率通过与上期、本期计划,历史先进水平,或与同类型企业同类设备的先进指标对比,分析其利用情况和效益情况,进一步挖掘设备利用潜力。

三、原材料、能源利用分析

原材料主要的作用是构成产品的实体,能源是产品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工业企业生产成果的大小,就其劳动对象而言,取决于原材料、能源的供应以及利用效果两个方面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但原材料、能源资料是有限度的,故企业应着重提高原材料、能源的利用效果,做到增产不增材料、能源,节约物资,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一)原材料供应量和消耗量分析

材料的供应和消耗量的大小,通常受三个因素变化的影响,即材料购入量、储备量、以及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这些因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公示表明:

其中:材料消耗总量=材料购入量+期初储备量—期末储备量

(二)能源利用效果分析

能源是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源,能源如果不足,就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正常生产的问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相对于国外来说,比较低下,而燃料、电力不足也是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开展能源利用效果分析,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尽量节约能源,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能源利用效果分析,通常可采用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工业总产值及能量和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指标进行。

四、生产三要素综合分析

如前所述,影响生产过程的条件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前面已对各个要素进行了分析。从分析的结果可知,各个要素对生产成果共同起着约束作用。对各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平衡,是十分必要的。产品产量与其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可用下式表示:

例6 某企业有关生产三要素资料见下表,分析生产三要素对产量的影响。

运用差额法,分析各因素变动对产品产量的影响:

各因素共同影响=120+1 278+522+1 450=3 370

从以上分析看出,该企业产品产量实际比计划超产3 370台,是由于各个因素综合变动而成。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产品单耗有计划200kg,改为实际180kg,以及每名工人平均操纵设备台数变动影响。说明企业着重改革产品材料单耗和提高设备利用率,取得较好的效果。

进入你问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