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七章 商品流转分析>>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商品储备必须有一定的量,才能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需要,这是商品销售的前提或保障。如果不能保证储存功能的实现,其他问题便无从谈起了。但是,储存的不合理又往往表现在对储存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因而是过分投入储存力量和其他储存劳动所造成的。因此,合理储存商品,既能降低商品流通费用,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又能使储存商品在总量上、结构上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仓容利用率分析
1.面积利用率
面积利用率指堆货面积与实际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2.库房高度利用率
库房高度利用率指平均高度与库房高度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例11 某仓库库房高度为5米,储存货物总尺吨为1000吨,核定堆货面积为500平方米,空货仓面积为20平方米。其库房高度利用率计算如下:
3.载重量利用率
载重量利用率指单位面积重量和仓库核定载重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例13 某库房核定载重量每平方米为2吨,核定堆货面积为500平方米,储存商品的实重吨数为600吨,空仓80平方米。其库房载重量利用率的计算如下:
二、商品储存量分析
以下为影响商品储存量的主要因素:
1.市场需求
2.生产情况
3.商品的保存期限
4.进货周期
5.运输情况
6.仓库设施及管理水平
(一)经常存储量的确定
存货经济批量是商品流通企业为满足日常销售所需要的商品储存量。它在每次进货后上升,然后随商品不断销售逐步下降,在下次进货后再次上升。
运用存货经济批量公式有两个前提:一是均衡销售,二是不考虑其他因素。公式及方法在本章第一节中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二)保险储备量的确定
由于商品的需求不是绝对均衡的,除了正常的可确定的变动外,还有一些不可确定的随机变动。这就是要求商品流通企业在经常储存外还要有一定的保险储存。
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的销售量的波动幅度差别很大。一般来说,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波动幅度就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它的波动幅度的数量大小,用均方差来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例17 以某企业2007年各月销售额为例见表7-5。
整理出次数分布见表7-6
(4)计算均方差
三、商品储存结构分析
商品储存结构就是商品储存总量中各类商品的构成,也就是不同品种、规格、花色、档次的商品在存储量上的比例关系。
商品存货ABC分类管理是用于对商品按品种分类后测定企业储存量的主要商品和次要商品,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从而使储存结构合理化的一种方法。
ABC分类管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1)求出每种材料的合价,计算每一种库存物资在一定时间内资金占用量。
(2)按占用资金数额的大小排列品种序列,计算出每一种物资品种占总金额的比例。
(3)计算累计品种数、累计品种百分数、累计占用资金数和累计占用资金百分数,绘制ABC分析表,按ABC比例进行分类。
四、商品储存时间分析
确定合理确定商品储存时间依据有:
1.商品使用价值保存期限
2.商品的生产周期
3.商品更新换代周期
4.商品储存的经济效益
(一)商品储存保本期
从商品购进到销售期保持不亏本的最长储存期,称为商品储存保本期。商品储存保本期与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每日增长费用密切相关。
固定费用+变动费用=毛利额-销售税金及附加
固定费用+商品储存保本期×日增长费用=毛利额-销售税金
绝对数:
相对数:
例19 某零售商店经营羽绒服,每件进价200元,售价250元,一次性固定费用2.5元,销售税金12.5元,月增长费用3元。该服装的储存保本期为:
(二)商品储存保利期
从商品购进到销售能获得一定的目标利润,商品可以存储的最长储存期,称商品储存保利期。计算公式是在存储保本期公式的基础上而来的:
绝对数:
相对数:
(三)商品耗损、损失分析
1.按发生的性质
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商品减量叫损耗;事故性、灾害性的水平减量叫损失。
2.按发生的环节
在运输损耗、加工损耗、保管损耗和销售损耗过程中发生的损失,分别叫运输损耗、加工损耗、保管损耗和销售损耗。
3.农副产品的保管损耗
(1)水分杂质减量。
(2)自然损耗。凡因商品性能、技术设备等因素,导致商品发生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损耗,称自然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