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古罗马的思想与文化



罗马文化是在模仿与继承希腊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国情,兼收并蓄,广采博取,到奥古斯都时达到繁盛。早期的罗马文化是多元文化;(他们引进了伊达拉里亚式的豪华与威严,如“法西斯”与凯旋式。又抢掠过萨宾妇女,并且和其他意大利人联合并互相妥协。)罗马文化独立于希腊文化;基督教一统以前实行宗教宽容(如罗马万神殿,始建于屋大维时代,终于哈德良时期,表现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万神殿维护各民族地方神);罗马文化注重实用,比较质朴。——早期罗马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就被藏闭在墓中,可以要祭祀。“无人祭祀的灵魂,乃永久饥渴”(回想之前讲的对血缘、家族的重视。)不得祭祀就四处游荡,生人不得安宁,对生人问责其不敬。西塞罗“对鬼神应当尽礼,它们是离开人世的人,将它们当作神看待吧。”所以山神、土地神、灶神等等一应俱全,一如中国。还有皇帝塑像等等。罗马宗教重仪式而轻教义。仪式主要是一种教化功能,表达的是给家族、国家效仿的道德;除此之外,祭祀还是一种权利的基础和来源(法律之外的来源)。汉密尔顿在《罗马精神》中说,对于这些宗教宽容政策下的文化多元现象和多神崇拜,罗马人民一概信以为真,而这有利于维护罗马世界的稳定,维护罗马的统治。但哲学一概斥为虚妄。因为阴间报复、神灵、占卜、鬼怪都是民间信仰的内容,而官方一概以有用无用取夺。斯多葛主义就以这些包容性和实用性为罗马所接受,并且可以说,在很长时间内它都是罗马的官方思想,又称之为斯多亚主义。

起初,斯多葛主义发展的地域,其社会生活比较悲苦,所以他们表达了一种人类的悲观无望,同时又有着对人类神性的信念。斯多亚哲学是一种混合体-希腊哲学与东方宗教的混合体,与小亚细亚、叙利亚、爱琴海东部岛屿与帝国思想相关。所以在理性-享乐关系中,他们异于希腊人。而希腊人的理性要求推理和论据,享乐和道德并不冲突。罗马人义务与享乐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人倾向于邪恶,坚决加以控制是义务。在哲学-宗教关系中,罗马人不需要哲学,哲学是智性的;他们需要宗教,宗教是行动的。汉密尔顿说,斯多葛主义带着对意志的终极强调来了。他们的目光集中于生活,而非理性真理。所以在斯多葛主义这里,向善的意志就是重要的信念和行动。一个暴君要拘一个斯多葛主义者,斯多葛主义就会说“我的精神不会被拘”。然后,要处死他,他就会说“你只能砍掉我的脑袋”。这种向善的意志就是其美德:“朝向目标而非击中目标”,所以在他们看来,人的命运已经安排好,只需要去扮演就可以了。因而,也可以说“美德自身即回报”(别无他求)斯多葛主义的创始者芝诺说,“圣高无上的神灵,他不在哪些与神性不相匹配的神殿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而存在与每个人心里,将可有人凝聚成伟大的整体。”所以在他们这里,无贫富、男女、奴隶、自由人区别。斯多葛主义一开始主张共和,也就是一种元老贵族统治;公元前1世纪左右,斯多葛主义者与罗马元首之间冲突(如西塞罗《论共和国》);最后,斯多葛主义的“世界主义”为罗马帝国的扩张提供的理论依据。(如波里比阿《罗马帝国的崛起》,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最终斯多葛主义与帝国互相妥协,如马克·奥勒留那里,斯多葛主义成为官方思想。 在帝国统治时期,斯多葛主义已经论证了“人生而平等”(人指罗马法中的人格)。但作为一个帝国,要想拥有凝聚力,除了承认多元化以外,还应当寻求某种文化上的统一性。

基督教在帝国的确立,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统一性的努力。西塞罗:“我们(罗马人)是所有民族中最富宗教感的。”(西方人的宗教就是善征服恶的力量。)汉密尔顿《罗马精神》中表达了这一观点:基督教对罗马的征服是最彻底的,而且世界的基督教化从罗马开始。这一看法,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早就指出了,是基督征服世界;但与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鲍威尔认为,基督教受斐洛、塞涅卡等思想家影响巨大,只不过是打着基督教旗号的罗马思想,所以基督教是罗马世界最地道的产物。恩格斯综合了以上两种观点。

基督教始出西亚犹太教。BC1000希伯来人自称为“以色列人”意为“与神角力” ,BC970–BC933所罗门时期国力强盛,死后一分为二,为以色列后服亚述;为犹大。 BC612亚述亡于新巴比伦,BC587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再度攻陷耶路撒冷,将大批工匠、祭司王室成员迁至巴比伦,称为“巴比伦之囚”。流亡的以色列人被称为犹太人,意指犹大国遗民。但其文化地位极高,犹太教保存了这些文化,像一条贪吃蛇,埃及、巴比伦、腓尼基亚述等等都被吸收。BC538波斯王居鲁士攻占巴比伦城,释放犹太人回故国 建国。在犹太教中,早期希伯来人是一种泛神论宗教,石头、牛、月亮等等,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也很常见。一神教大概在BC13世纪摩西时代形成,直到BC6世纪,一神(崇拜)信仰居主导地位。摩西按上帝的旨意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返回迦南。在西奈山上宣布“摩西十诫”。强调了对上帝的服从和忠诚,以及对犹太社会成员的正直礼义行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神教,这有助于巩固民族团结,王国统一。犹太教与希腊思想相融汇。吸收了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成分。调和希伯来《圣经》和希腊哲学,希腊宗教等。如斐洛、普罗提诺等,以及护教士德尔图良、奥古斯丁等。柏拉图向思辨哲学的转折为基督教提供信仰基础(内化)斯多葛学派的哲学主题化倾向为基督教提供信仰内容(禁欲),以及博爱天下一家等;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神秘化发展为基督教提供信仰形式(改变现实无望,现实世界毫无希望,对绝对的默想,太一、精神、灵魂)

君士坦丁可能感到基督教可以作为统治工具加以利用,公元313年,他颁布了所谓“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共有318名基督教主教参加。尼西亚会议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确立了“三位一体说”,阿里乌斯教派被斥为异端,基督教以此开始与政治发生关系,教义及其主张亦有了新的变化。基督教是以耶稣基督为信仰核心对象,以耶路受难复活为最大奥秘,以“道成肉身”为最大奥义(三位一体)。公元392年,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关闭一切异教神庙,基督教正式被定为帝国国教。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归纳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