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讲解:
探寻种姓制度的产生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玄奘曾将它译成族姓制度。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种姓制度也叫四瓦尔那制度、四等级制度(瓦尔那有颜色、品质的意思,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后,发现自己的皮肤与当地土著皮肤颜色差距很大,由于其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其它肤色的人混合)。这种制度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
探知种姓制度的内容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阶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力。例如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顾问,他们以占卜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国王的军事行动。
第二等级——刹帝利:从“罗阇尼亚”发展而来,是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基本职业充当武士,国王一般属于刹帝利。但是刹帝利并不限于国王和王族。
第三等级——吠舍:平民,没有政治特权,必须通过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前两个等级。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低下而受苦的人,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失去生产资料的人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前三等级的人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礼仪,可以得到第二次生命,也就是宗教生命,属于再生族。而第四等级的首陀罗不能参加宗教礼仪,属于非再生族,失去了在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受保护的权利。
在早期吠陀时代,一家人还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人的身份也还没有严格地固定下来。后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在实际生活中,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作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教高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等瓦尔那的人,处罚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罚就会非常严重。瓦尔那制度显然是保护新产生的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在这一种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是贱民,即不可接触的人。他们注定只能从事商业或者那些被认为是不洁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或是玷污了某些仪式,或是要获取人或动物的性命。这些职业包括猎人、渔民、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制革工人、皮革工人、清道夫和拾荒者。从事这些职业的结果转而导致社会隔离。贱民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者城镇外面的住房里,只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寺院和水井。他们必须非常小心地避免玷污各种姓中的成员,也就是说,不可与后者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在极端情况下,甚至不可进入后者的视线。因此,直到最近几十年,每当他们走出自己的住处或村庄时,仍必须敲打一堆拍板,以警告他人他们正在走近。
探析种姓制度的影响
1947年,印度独立,同时也宣布废除种姓制度,同学们可能难以想象,在今天的印度,种姓制度依然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印度社会。阿米尔汗主持的印度纪录片《真相访谈》中《印度种姓制度》一集,我们可以看到印度种姓制度对尊严的摧残。它的不公,残酷,比我们所了解的更为黑暗。(通过介绍纪录片中的两个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种姓制度的危害)
故事1:大学教授考沙尔
故事2:小男孩的迷茫
课堂互动:
考沙尔与小男孩的故事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对于种姓制度,你作何评价?
影响归纳:
1、泯灭人性,压制尊严,
2、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3、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社会四分五裂,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