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
拓展1:土地制度
1.古印度社会经济制度材料来源:《政事论》、《摩奴法论》
2.争议:古印度的土地是否国有?
相关史料:
“全国皆属王有”——塞琉古王国驻孔雀帝国首都使节美伽斯提尼
国王是“土地的主人”——《摩奴法论》Ⅷ,39
“土地属于伐地开荒的人”——《摩奴法论》Ⅸ,44
3.土地的基本情况:
(1)国家或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低下矿藏或宝物、无人占有的荒地和农田。
(2)贵族、官吏占有的土地。赐予婆罗门的土地;赐予各种官吏的土地。 赐予婆罗门的土地免除赋税,可以继承;赐予官吏的土地无权转让。
(3)公社占有的土地。氏族部落公社,农村公社。
4.古印度的土地私有制发展缓慢
拓展2:奴隶制与种姓制度的发展
1.奴隶制:繁荣于孔雀帝国时期,后走向衰落。
新变化: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了限制;奴隶的地位有了一些改善
2.种姓制度
(1)面临的挑战:
列国时代由于不能适应阶级分化新情况广受批评和冲击;
阿育王时期因无法适应帝国统一被抑制;
帝国解体时期由于不便容纳外来民族而不被接受(外来民族多信佛教)
(2)应对措施——四大种姓+杂种性
杂种性产生的原因:“诸杂种性产生的原因在于诸种姓之间的通奸、娶禁止娶的女子和放弃本业。”——《摩奴法论》Ⅹ,24
(3)规定
职业:高种姓的人在不得已时可从事低种姓的职业以谋生,严禁低种姓的人从事高种姓的职业。
通婚:高种姓男子可娶低种姓女子,高种姓女子不可嫁低种姓男子。
拓展3:古印度文化
1.语言与文学
(1)梵语
梵语是一种典雅而复杂的语言,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方面。民间则使用比较简单的方言。天城体梵文字母共47个,其中原因14,辅音33,这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
(2)吠陀
《摩诃婆罗多》: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船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双方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牵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船度王一支取得胜利。
《罗摩衍那》:居萨罗王子罗摩与妻子悉达隐居时,魔王劫走了悉达,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悉达。
2.建筑与艺术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阿育王以后的文物,比如各种塔,其中桑奇大塔是最出色的代表。当时的塔是一种半球形土丘,其内藏有佛教圣物,上有方台,台上立有伞盖,塔外有栅栏围绕,栏杆四面开有四门。阿育王还雕刻了许多刻有诏令的石柱,柱头上刻有狮子等动物形象,神气逼真。
3.科学文化
印度人创造的数字就是今天的阿拉伯数字,它的地位堪比阿基米德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