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本章练习>>参考答案

本章练习一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

1
2
3
4
5
6
7
8
9
ABCD
D
B
A
ABC
ACD
D
D
ABCD

二、名词解释

1.《吠陀》

印度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期形成的宗教诗集,是知识总汇的意思,也意译为《圣知》。《吠陀》共分为四部,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早,约形成于公元前1200到前900年。梨俱意为颂赞,主要是祭祀时诵读的对神的赞歌,有的篇章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过程中与土著居民战斗的情况。《娑摩吠陀》是按音韵歌唱的诗歌集。《耶柔吠陀》是祭祀时祈祷用的文辞。《阿闼婆吠陀》是驱邪禳灾用的咒语。《吠陀》是宗教文学,婆罗门教和以后的印度教都奉它为宗教经典。其中某些诗篇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2.瓦尔那

梵语Varna 的音译,意为“肤色”,意指古代印度奴隶社会等级集团。古印度主要有四个瓦尔纳,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四种姓。最初是入侵的雅利安人从种族上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区别为“雅利安”和“达萨”两个瓦尔纳(种姓)。后在雅利安内部由于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派生出四个等级集团:第一级婆罗门,即僧侣,掌握教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级吠舍,即农牧民及工商业者,是被剥削的小生产者;第四级首陀罗,源出“达萨”,是奴隶、杂工和仆役,他们没有任何权利,倍受压迫和剥削。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后,阇提取代瓦尔纳,种姓制度由种姓隔离变为更严格的身份隔离。

3.阿育王

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旃陀罗笈多之孙。在位期间,除半岛南端外统一印度全境,开创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强盛时期。公元前261年侵占羯陵伽(今奥里萨邦)后,信奉佛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保存至今。传说他在华氏城举行过第三次佛教集结,并派人到国外布教,对以后佛教的传播很有影响。

三、问题论述

1、印度种姓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主要内容——别称瓦尔那制。古代印度在吠陀时代,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分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等级体制。瓦尔那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为第一等级,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在社会上享有首脑之尊,其他各等级对其应敬重礼让。刹帝利为第二等级,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刹帝利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为整个战争掠夺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第三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首陀罗为第四等级,指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他们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处申诉的低贱地位。

影响——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泯灭人性,压制尊严,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政治上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社会四分五裂,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2、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教义的核心,“谛”之意为真理,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认为人生一切皆苦,列举了生、老、病、死、怨憎会(指众生不由自主,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或事聚集在一起)、爱别离(与相爱的人或事离别)、求不得(欲求得不到满足)、五盛阴(五阴是指组成众生的色、爱、想、行、识五种因素,意为人生自身就是精神与肉体诸苦的集合体)等八苦。集谛认为人之所以苦,是因人有各种欲望,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灭谛是讲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消除欲望,摆脱痛苦。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