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四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三

知识点三:孔雀帝国的兴衰



大约公元前324年,旃荼罗笈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整个北印度在旃荼罗笈多的统治下基本统一。旃荼罗笈多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统治者,因其出身于豢养孔雀的家族,故此王朝被称为孔雀王朝,定都华氏城,旃荼罗笈多为孔雀帝国的建立打下了根基。孔雀王朝传至第三代王——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孔雀帝国疆域广大,幅员辽阔。

孔雀王朝统治下的印度十分富裕,且得到很好的治理,就像处于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一样。阿育王所统治的孔雀帝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国王掌握着各方面的最高权力,有最高行政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军事权、最高司法权、最高检察权。国王手下有一批官员和顾问作为辅佐。

阿育王在基本完成统一后,对国策做了重大的变更。他在征服羯陵伽以后,对这次战争的伤亡表示忏悔,他变成的佛教徒,大力弘扬佛法,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由于帝国已经建立,暴力已不重要,他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可见,阿育王的圣法不仅是一种宗教政策,而且也是维护帝国统治的国策。佛教文献总是把阿育王的圣法说成是佛家慈悲精神的表现,其实他所宣扬的圣法实际是为巩固他的帝国服务的。阿育王时期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代,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基础,在繁荣的表面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危机。

阿育王维护帝国统一的努力最后未能奏效,他统治孔雀帝国长达41年,在他死后不久,孔雀帝国就分裂了。当时,孔雀帝国并没有客观的长久统一的基础,帝国内部存在着种种深刻复杂的矛盾。阿育王的政策目的在于缓和这些矛盾,可是实际上他不仅没有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有些地方还不免加深了矛盾。他为了维持一个大帝国,建立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监察系统,养着一直庞大的常备军,派出大量的宣扬圣法的官员,修建了种种设施。这就必然使财政开支十分巨大,其结果又通过收税落到了人民的头上,这样的情况当然是难以持久的。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50年,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代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

孔雀帝国幅员广大,边远地区仍存在氏族部落制度,部落的酋长仅向帝国国王称臣纳贡,而境内的赋税则由他们自行征收。至于恒河流域中心地区的土地关系,则有如下几种:王室所有并直接控制的土地;奴隶主贵族占有地;农村公社占有地。

孔雀帝国时,奴隶制发生了一些新变化。首先,雅利安人沦为奴隶的现象受到限制。再则,奴隶地位有所改善。种姓制度也面临各种危机。奴隶制的阶级关系日趋弱化,而种姓间的等级却更加森严,这是古代印度社会没落时期值得注意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进入知识归纳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