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古埃及,人们往往会想到金字塔和法老。但是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代埃及,拥有十分灿烂的文化,可不止金字塔和法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古代埃及的悠久历史。
能够诞生悠久文明的地区,其地理位置往往都具有鲜明的特点,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埃及地处非洲大陆的东北角,其实际活动范围就是尼罗河沿岸,整个古埃及东面是沙漠和红海,南面是狭长的河谷,西面是沙漠,北面是地中海,仅可以通过东北角的西奈半岛与西亚相连,所以古埃及的地理位置整体上是较为孤立的。由于该地区长期受到河水冲刷,所以尼罗河两岸,尤其是下埃及地区,地形较为平坦,适合人类生存。同时由于在尼罗河两岸的土壤中沉淀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残骸,这导致尼罗河流域的土壤十分肥沃有力,对于种植业帮助很大。但是由于古埃及东西两面都有沙漠,所以其气候十分干燥,常年都不下雨,这样尼罗河就成为了古埃及人日常生活中水的唯一来源。我们从以上这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完全是围绕着尼罗河展开的,所以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是极为恰当的。
古埃及的文明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古埃及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我们从一些考古文物可以看出,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之间,古埃及属于农业牧业混合型文化,已经使用铜器,且开始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这位古埃及文明的繁盛做了充分的铺垫。
纳尔迈调色板是最早的反映上古埃及统一的历史文物。调色板正面雕刻着头戴白冠的纳尔迈,正手执权标击杀一个跪在他面前的俘虏,后者可能是埃及三角洲地区的首领。这一组画面可能是想表明纳尔迈曾在远征三角洲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调色板的背面刻着头戴红冠的纳尔迈,正在侍从的陪伴下检阅两排已被杀了头的俘虏。在这个调色板上,国王在一种场合下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在另一种场合下头戴象征下埃及王权的红冠,这可能是想表明他征服了下埃及,获得了对于下埃及的统治权。
接下来我们看看古埃及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学界一般把古埃及历史分为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三大阶段,在古王国之前的时期称之为早王朝时期,古王国和中王国之间的战乱时期称为第一中间期,中王国和新王国之间的时期被称为第二中间期,新王国之后的时期被称为后期。
古埃及早王朝时期开始于约公元前3100年,有一个叫美尼斯的埃及统治者,在南方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后,又征服了北方的三角洲地区,创建了古埃及第一王朝,至此在古埃及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国家,所以我们记述古埃及王国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而在古埃及,有一个我们常常听到的词汇就是法老,所谓法老,就是古代埃及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法老不仅在政治上具有统治力,而且在宗教上都具有凌驾一切的神威。法老还是古代埃及军队的最高统帅,司法领域中的终审法官,所以法老的权力是非常大的。
在公元前2686年结束了早王朝之后,古埃及进入了古王国时期。由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主要的金字塔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所以古王国时期也叫金字塔时期。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典型的代表之一,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坟墓,至今一共发现金字塔96座,其中有80座都在尼罗河下游,而最大的金字塔则顶数开罗郊区的胡夫金字塔了。胡夫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边长220米,每块石头重量平均为2.5吨,总共由230万块石头砌成,古埃及人在约5000年前就能有如此伟大的工程,可见其高超的智慧和水平,但是如此浩大的工程给百姓所造成的伤害也是十分巨大的。
金字塔能够如此顺利地建成,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的整体国家环境十分安定。当时的古王国政治和平安宁、不施侵略,所以百姓生活较为平稳。在古王国时期,国王在政治上掌握着所有核心官员的任免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在军队上拥有直接指挥权,在司法上国王的话就是法律。所以王权凌驾于国家至上,拥有无限的权威。而国王常常还增加神职人员的权利,利用神权将自己的王权神化,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但是在古王国末期,由于神权和地方的势力过于庞大,导致国家权力分散,各股势力相互倾轧,最终在公元前2181年,古埃及不能维持统一的局面,陷入分裂和战火之中,至此古王国终结。从此之后,埃及进入了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人们通常把这个混乱时期称之为第一中间期。
在第一中间期这个动荡的时代,遗留下来了一些古老的文献,比如《聂菲尔列胡预言》。该书描绘了当时动荡的社会和混乱的局面,为后人了解当时那段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看材料。社会上由于战乱,许多良田都变成了荒地,粮食产量减少,而相反的是,赋税剥削不断加重,经济体系遭到破坏,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混乱持续到约公元前2040年,底比斯将古埃及再次统一,结束了混乱,开始了中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的国王吸取了古王国灭亡的教训,积极加强王权,同时防止其他势力对王权产生威胁。但是加强王权的同时,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涅杰斯”随之出现了。所谓涅杰斯,原意为“小人”,他们原来是下层的自由民,随着第一中间期的战乱导致的社会重组,以及中王国时期的奴隶制经济蓬勃发展,这一群下层自由民迅速崛起,开始占有了一些土地和奴隶,实际上成为了一群中小奴隶主。这群涅杰斯在国家体系中担任了不少官职,伴随着王权的加强,成为王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王国时期并没有维持太久的和平,在公元前1786年,因为宫廷内斗,加之贫民奴隶大起义,导致国家分裂,使古埃及进入了第二中间期。在第二中间期期间,有一部名为《伊浦味陈辞》的文献十分重要,伊浦味是当时一位统治阶级人物,该书以统治者的口吻,使用散文和诗歌的形式,描绘了埃及农民和奴隶掀起的一次大起义的情景,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证据。然而除了内部的起义,在外部也忧患重重。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在西亚崛起的游牧部落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他们凭借着马和马拉的战车打败了埃及人,并在埃及建立了第15和16王朝,其中第15王朝被称为“牧羊王朝”。喜克索斯人的到来促使了埃及文化与喜克索斯人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对埃及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公元前16世纪,埃及人才推翻喜克索斯人的统治,开始新王国时期。
新王国时期也被称为帝国时期。这期间埃及的主导国策是不断地侵略扩张。整个埃及帝国真正的建立是在图特摩斯一世时期,而帝国最大版图的绘制者是图特摩斯三世。图特摩斯三世作为第18王朝的法老,他一生征战,先是击溃了叙利亚联军,后打败了米坦尼王国,使得西亚各国纷纷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在政治方面,由于新王国时期,神权非常强大,这导致君权受到了压制,于是在新王国时期,出现了一件最引人注目的大事是埃赫那吞改革。当时第18王朝的国王阿蒙霍特普四世,下定决心决定进行宗教改革,第一他用阿吞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确立阿吞神的唯一地位,以此对打击对自己统治不利的阿蒙神祭司集团;第二他将自己的名字“阿蒙霍特普四世”改为“埃赫那吞”,以示对阿吞神的尊重;第三没收了大部分阿蒙神庙的土地和财产,以此打压阿蒙神祭司集团;当然他还进行了其它一系列的改革手段,包括迁都等等。虽然这场埃赫那吞改革因反对派的强大最终失败了,但这次改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宗教改革,也是第一次提出了一神教思想。
新王国时期除了埃赫那吞改革这件大事之外,在第19王朝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与赫梯的争霸达到高潮。原本双方只是有一些经济和藩属国上的摩擦,为了平缓冲突,赫梯决定把王子送到埃及作人质,结果人质却意外被杀,这直接导致双方的摩擦急剧升温,最终爆发了卡迭什战役。公元前1300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大举进攻赫梯,赫梯王则在卡迭什城设下伏兵。双方在此地发生了惨烈的激战,最后双方都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公元前1283年,最终埃及与赫梯签订了合约,由于该合约被刻在了银质的板子上,所以被称为《银板合约》,该合约核心原则是“双方实现永久和平,不再发生战争”。据说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合约。在新王国时期,埃及最后一个大法老是拉美西斯三世,而他的继承者是一连串无能的小人物。埃及从此之后国力大减,加之周边蛮族不断入侵,整个社会一再败落。
从公元前10世纪起,埃及进入后期,此时的古埃及一直处在于外来民族争夺埃及统治权的争夺中。直到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埃及开始被外族人长期统治。公元前305年,埃及总督托勒密一世自封法老,建立了一个新的埃及王朝,从此埃及进入托勒密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有一位大祭司名叫曼涅托,正是这位曼涅托利用作为祭司的便利条件,仔细研究埃及史料,用希腊文撰写了三卷本的《埃及史》,把古埃及的历史记录了下来。我们今天对于古埃及历史的大体划分,都幸亏曼涅托撰写的文献。公元前30年,罗马人来到了埃及,埃及正是沦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埃及成为了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后来,东罗马帝国衰微,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趁机进入此地,将埃及人阿拉伯化。今天,埃及已经是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国家了。
当然在古埃及时期埃及人并不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有自己的宗教,而且宗教在埃及人的生活中占据着支配地位。埃及文明中的几乎每一个领域都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古代埃及人的宗教经过了各个发展阶段,从简单的多神教演化到富于哲理性的一神教。起初每个城市和地区都有本地遵奉的神,古王国埃及归于统一,宗教观念也渐趋融合。
古王国时期,对太阳神拉神的崇拜是主要的宗教体系,拉神也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相传,拉神在白天和黑夜分别驾驶着两艘不同的太阳船,穿梭在天空之中,俯瞰着大地的一切。荷鲁斯之眼是鹰头神荷鲁斯的眼睛,而且古埃及人相信,在每个人复活的时候,善良的人可以顺利复活,而罪恶的人则会被荷鲁斯之眼发现,并阻止其复活,所以荷鲁斯之眼代表着神明的庇佑与至高无上的君权。然而更多的埃及人,包括下层民众敬奉的是奥西里斯神。奥西里斯神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虽然说是冥王但并不是魔鬼。他生前是一位开明的法老,结果被自己的弟弟害死,最后在其私生子的帮助下复活,成为了人死亡之后的能否永生的审判者。所以奥西里斯神的死亡和复活,以及他对臣民的关怀,妻儿的忠诚,激起普通埃及人的情感。他们认为人笃信神明就能长生不灭,善总能战胜邪恶。人能够死而复活的观念造就了埃及宗教向往永恒的特点。
中王国时期,法老底比斯大力推广另一位太阳神阿蒙神,使得阿蒙神的地位快速上升甚至有取代拉神的趋势。
新王国时期,各地区的神灵相互融合,太阳神拉神就和另一位太阳神阿蒙神融合,并被称为“阿蒙拉”。正是因为阿蒙拉具有极高的宗教地位,所以埃赫那吞敢于打破传统,进行埃赫那吞改革,才被看作是古埃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改革失败了,但却有重要意义。埃赫那吞宣称阿吞是唯一存在的神,不仅是埃及的神,而且也是全世界的神。他把这个神设想为人类利益的创造者和维护者,这种一神教的思想,有利于形成一种超越地区局限、超越民族局限和超越习俗局限的文化形态。后来的犹太教进一步发展了一神教思想,其最初的渊源当与埃及的埃赫那吞有关。
每一个流传至今的繁盛文化背后,往往都有一门语言作为承载的工具。古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发明了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一共拥有700多个字符,把表意的、表音的和表示部首的三种符号相互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变化无穷的文字体系。埃及象形文字一般刻在石碑、墓碑、石柱和金器上。然而因为古埃及文明的断裂,后来就已经没有人能看得懂这种象形文字了。后来,1799年,法国拿破仑士兵在罗赛塔镇发现一块石碑,该石碑颂扬了托勒密五世的功绩,用埃及象形文,埃及俗体文和希腊文写成。直到1822年,一位名叫商博良法国学者对埃及文字十分感兴趣,便探访了大量古埃及的文字碑刻,尤其是对罗塞塔石碑上面三种文字的对照研究。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揭开古埃及象形文字之谜,成功释读了沉睡千年的象形文字,把古埃及的辉煌文明重新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