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二

知识点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古代西亚是人类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其地理范围是指亚洲西南部各地区,由东至西分别为伊朗高原、两河流域、小亚细亚细亚,再往南则为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整个西亚被各个海洋分隔,又有高原峻岭,各大文明和势力在两河流域交汇,所以在古代世界史上,西亚地区的文明中心是两河流域,而两河流域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地处亚洲西部,之所以叫“两河流域”是因为,有两条重要的河流。河流冲刷形成平原,这就是两河平原,也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希腊语中指“河流之间的地方”。在两河流域最古老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

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就有了最早的城邦。所谓城邦指的是一中心城市和周围农村形成的团体,面积不超过100平方千米,人口平均为6000人。苏美尔城邦的土地和经济制度属于神庙经济,这是一种与氏族制度融合很深的制度。由于一座城邦往往都只有一个或几个少数的氏族,所以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神庙,神庙即负责土地的分配,也负责财产的收发,所以神庙俨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政府机构。而政治制度,有一种军事民主制的残余,包括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城邦的领袖称之为“恩西”或者“卢伽尔”,一般较大的城邦都称后者。苏美尔各个城邦随着发展壮大相互之间争夺土地、资源和人口,形成城邦争霸。城邦之间你争我夺,形成了两大阵营,南方联盟以乌尔和乌鲁克为首,北方联盟以基什为首。在苏美尔拉格什城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的社会改革。据记载:拉格什国王为政暴虐,贪得无厌。贵族乌鲁卡基那推翻了他的暴政,当上了“卢伽尔”,一度振兴了拉格什的国势。在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要措施是:1.禁止贵族剥削百姓,减免赋税;2.恢复大量平民的公民权;3.兴修水利,改革陋习,提倡守法。如果乌鲁卡吉那的改革不是被城邦间的争霸战争所打断,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乌玛王卢伽尔扎西将拉伽什城邦摧毁,没过多久,北方的阿卡德王国南下,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

阿卡德王国的创立者是萨尔贡。萨尔贡首先篡夺了基什国的王位,又34次出征乌玛王卢伽尔扎西,最终征服了苏美尔诸城邦,使各地皆听命于中央。阿卡德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王国,统治基础并不稳固。约公元前2191年,来自东北山区游牧的库提人入侵南部两河流域,灭亡了阿卡德王国。

库提人在灭掉阿卡德之后,对苏美尔地区的统治比较薄弱,苏美尔各邦逐渐复兴。乌鲁克王赶走了库提人,而乌尔王乌尔纳木战胜了乌鲁克王,统一了南部两河流域,建立起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乌尔第三王朝给后世留下的贵重的遗产《乌尔纳木法典》,通过它,我们得知苏美尔人法律的特点。它是地方惯例逐渐进化的产物,公元前3000年中叶以后,终于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苏美尔法律的特点是:1、以牙还牙的惩罚法。2、执法的半私人性。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庭有权控告罪犯。法庭主要是原告与被告间的公断者,而不是维持民众安全的国家机构。3、法律面前不平等。法典把居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等。伤害贵族,其惩罚要比伤害平民重得多。但令人惊讶的是:贵族犯了同平民一样的罪,其惩罚亦比平民重得多。4、过失杀人与蓄意杀人,惩罚有所区别。

大约在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第六代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创建了大帝国。汉谟拉比不仅建立了盖世的武功,还给以后的世界留下了一部完备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莱人制定法律的基础。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其特点是:1.施行同态复仇法,即奉行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 2.公开维护不平等的阶级制度。贵族打了贵族,罚钱了事。奴隶打了自由民,要割掉耳朵。3.施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商行的货物,处死刑。4.颁布了许多类似社会生活保障的法令。包括:确定基本商品的价格,限制利率在20%,调整家庭关系,保证度量衡信誉,城市负责对未侦破的抢劫案或凶杀案的受害者做出赔偿。

亚述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后,在底格里斯河西岸,以亚述城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城邦,开始了早期亚述的历史。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统治时,亚述的国势最为强盛。他对外进行血腥的征伐。

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开始,亚述进入帝国时代(公元前746年—前609年)。 亚述帝国的起始者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在位期间,进行了行政军事方面的改革,加强了对各地方的税收和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到公元前7世纪,帝国的版图扩大到北起乌拉尔图、南临波斯湾、西抵地中海沿岸及埃及,东接伊朗,建立起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亚述人的血腥征服,只持续了百余年,公元前612年,迦勒底人联合米底,攻陷帝国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了。

迦勒底人原居波斯湾沿海地区,公元前626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因迦勒底人一向以古巴比伦的继承者自居,新建的国家故称新巴比伦王国。

新巴比伦和米底共同灭亡亚述后,占领了两河流域南部的大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北部。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首先与米底王室通婚,拉近关系,然后着手给小的国家施压,如果同意称臣则纳入版图,如果拒绝称臣则兵戎相见,这样新巴比伦王国征服了大量的小国,这是强盛的新巴比伦转过头来开始进攻米底。然而此时的米底正处于交战状态无力在抵御新巴比伦的进攻,所以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进攻米底重镇耶路撒冷。经过一年半的围困,最终耶路撒冷城破,迫使犹太国称臣纳贡。后来,尼布甲尼撤二世再次进攻投靠埃及的犹太国,并第二次攻陷耶路撒冷,拆除城墙,焚毁神庙,灭犹太国,并将犹太王国的大部分臣民掳至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新巴比伦,国势极盛。新扩建的巴比伦城,雄伟壮丽。皇宫中筑起的“空中花园”高达25米,边长120米,是上古世界的一大奇观。新巴比伦时代,两河流域的经济,特别是商业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新巴比伦是个短命的王朝,尼布甲尼撒死后,国势很快衰落。公元前538年波斯人轻而易举地攻下巴比伦城,新巴比伦灭亡。

之前讲述到的国家都在两河流域产生了重大影响,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在两河流域西部的一些重要的民族和国家。

以色列和犹太这两个词我们很熟悉,在新闻之中也经常听到,现代犹太人和以色列人祖先的希伯莱人的故乡是阿拉伯沙漠。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有一群希伯莱人迁居于两河流域的西部地区。稍晚,人们又再向西迁,入居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原来的居民为迦南人,希伯莱人来到之后就对迦南人进行了长久而艰难的征服。这个氏族部落时期,称之为士师时代。后来希伯来人与腓力斯丁人展开了长期的对峙,这种对峙促使希伯莱人团结起来,北方以色列部落推举扫罗作希伯莱国家的第一个国王。起初,扫罗还颇有威望,但很快就被南方犹太部落的大卫超过,在《圣经》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大卫利用石子和机弦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大卫建立起南北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卫在位的40年,是希伯莱人的强盛时期。

大卫的继位者是其儿子所罗门。公元前935年所罗门王一死,他的王国就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北方10个部落脱离出去之后,称以色列王国,在延续200多年之后就渐渐消失了;南方两个部落从此称犹太王国。然而犹太王国命运多舛,先是在公元前586年经历了“巴比伦之囚”,又在公元前63年,处于罗马人的残酷统治之下。这罗马统治时期,犹太人掀起起义,反抗罗马统治。但遭到的是更为酷烈的屠杀。公元66年至70年,犹太人发起更大的暴动,史称“第一次犹太战争”,结果耶路撒冷被攻陷。犹太人国家的历史至此宣告结束。

希伯来人对于人类有一个十分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宗教。希伯莱人的宗教是犹太教。据圣经叙述,摩西在西奈山承接了耶和华颁布的“十诫”,希伯莱人的宗教从此有了具体的教义。“巴比伦之囚”时期是希伯莱人宗教发展的成熟期。囚禁于巴比伦的犹太人,倍加思念故土,渴望返回家园。他们在绝望之中,祈求能出现一个“救世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而后来波斯灭掉新巴比伦,将被囚的犹太人送归故土后,耶和华开始成为犹太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真神。崇拜唯一真神“耶和华”的犹太教从此产生。

在两河流域西部,除了以色列犹太以外,在较远的小亚细亚,也有一个国家在历史上闪烁着光辉。它的名字叫赫梯。

赫梯是位于小亚细亚的一个国家,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9世纪中叶。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继承规则为:长子继承,无长子则次子继承,无子则长女的丈夫继承,即女婿;2.国王不得随意杀戮兄弟姐妹,即使有罪也不可以牵连其家人;3.王室内部无法和解的纠纷,由彭库斯会议决定。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但与埃及的争霸,使赫梯元气大伤。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被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所灭。

赫梯文明的历史成就不仅仅在于发现和使用了铁,而且在于它充当了两河流域同西亚西部地区文化交流的中介。赫梯文明是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爱琴海地区诸文明之间的主要链环之一。

腓尼基人与之前所讲的有所不同,之前讲的大多是国家,而腓尼基是一个民族。腓尼基人生活的区域是地中海东北部狭长的沿海地带,由于此地出产地海螺可提取名贵紫红染料的海贝,所以“腓尼基”原本就是紫红色的意思。腓尼基的工业、商业和航海业十分发达。他们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商业民族,能造出水准很高的双层桨商船和战船。他们不仅经营中介贸易,而且还把自产的手工业制品、粮食、木材等销往外地。同时,他们还从事海盗活动,拐掠人口,贩卖奴隶,并在北非建立了殖民地迦太基。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在围困腓尼基重要城邦推罗7个月之后,将其摧毁,结束了腓尼基人的城邦时代。

苏美尔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楔形文字是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当笔,刻在泥板上,落笔之后自然形成楔形。楔形文字在当时十分流行,诸多语言都是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并且后来对腓尼基字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腓尼基人给人类留下的最宝贵遗产是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受到了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影响,但是却形成了独特的拼音字母体系。腓尼基字母全是辅音字母,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现在的字母文字,几乎都可追溯到腓尼基字母,如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等。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在这首史诗中,乌鲁克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被描绘为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他骄傲暴戾,引起诸神不满。诸神创造巨人去惩罚他。但两人在决斗中却成了朋友。此后,吉尔伽美什改恶从善,为民除害,立下许多功绩。她的英雄行为引起了女神伊斯塔尔的爱慕,但他拒绝了伊斯塔尔的求爱,触怒诸神。诸神用夺取巨人生命的办法来打击他。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悲痛,决心去寻找长生不死之方。他历经千难万险,得到永生的仙草。但在归途中,仙草却被蛇偷吃,结果无功而返。这首史诗生动地反映了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的愿望,也表现了人们反抗神意但难以避免失败地悲剧色彩。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