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题
1. 迈锡尼文明:
又译为伊奥尼亚人。古代希腊居民的一种,属于印欧语系希腊语族。公元前2000年代上半叶由巴尔干半岛北部陆续迁入,主要分布在阿提卡半岛、爱琴海上的许多岛屿,以及小亚细亚西岸(得名爱奥尼亚(Ionians))一带。建立的重要城市有米利都、雅典、以弗所、希俄斯(岛)、萨摩斯(岛)等。在扩大殖民过程中,还在黑海沿岸等地兴建大批殖民城市。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爱奥尼亚各城市处于波斯统治下。公元前500年,米利都发动反波斯起义,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摆脱波斯统治,重获独立。公元前387年“大王和约”订立后,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人再度依附波斯。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爱奥尼亚人隶属于马其顿统治下。公元前2世纪为罗马人征服。爱奥尼亚人特别是雅典人对古希腊文化宝库有重要贡献。
2.特里布斯会议:
即“部落大会”,也叫“平民会议”,古罗马公民大会之一。约创于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初仅平民参加,以决定有关平民的重要事务,如选举保民官等;以特里布斯为单位进行表决,其决议也只对平民有约束力。随着平民影响的扩大,后来贵族也加入进中,发展成为全体罗马人的公民大会。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通过后,其决议可以不经元老院赞同而对全体公民(包括贵族)有效,为罗马国家一经常起作用的行政机构。共和国早期罗马有特里布斯约20个,后增至35个。表决时以超过半数18票视为通过。
3.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阿拉伯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
4. 耆那教:
印度列国时代在次大陆东北部兴起的新宗教。传说其创始人为筏驮摩那,修行得道后成为“耆那”——战胜情欲者和“尼乾陀”,即摆脱束缚者。耆那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不是神创造的。世界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物也都如此,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括两部分,即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为了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即正信、正知和正行。耆那教反对用其他生物作祭神的牺牲,主张用战胜自已情欲的办法求得自我解脱;反对以神为主宰的思想,强调人可以决定自已的命运;否认人的种姓差别,强调宗教修养的差别。这些都具有明显的反婆罗门教的时代气息。
5.大流士改革:
大流士为加强其专制统治,从公元前518年起,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有: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分别委派总督和军事长官管理行政和军事;制定统一的贡赋制度,规定贡赋的数额;将全国划分为5个军区,统辖各省军事、组建由波斯人组成的近卫军;制定统一的货币制度;修筑驿道,通达帝国各地;为适应帝国统治需要,将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或拜火教)奉为国教。
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统治基础,扩大了帝国境内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关系,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但对被征服地区的民众来说,它意味着更残酷的统治。
二、简答题
1.《摩珂婆罗多》与《吠陀》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化价值。
答:《摩珂婆罗多》系古代印度最著名的一部史诗,成书于约公元前5世纪,相传为毗雅娑所作,分为18篇,长达10万颂。“摩珂婆罗多”意即“伟大的婆罗多族”。史诗描绘了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史诗的内容反映了雅利安各部落在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中战争的情景,鲜明地表达了人们对强暴奸诈的厌恶和对公正善良的同情,对后来的南亚文学有深刻影响。
《吠陀》为古代印度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时期形成的宗教诗集。“吠陀”原意为“知识总汇”,故作品又译为《圣知》。《吠陀》共分为四部,其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梨俱”意为“颂赞”,主要是祭祀时诵读的对神的赞歌,有的篇章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在入侵印度过程中与土著居民战斗的情况。《娑摩吠陀》是按音韵歌唱的诗歌集。《耶柔吠陀》是祭祀时祈祷用的文辞。《阿闼婆吠陀》是驱邪禳灾用的咒语。《吠陀》是宗教文学,婆罗门教和以后的印度教都奉它为宗教经典。其中某些诗篇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2.查理•马特改革内容及其影响。
答:“查理·马特改革”,又名“采邑改革”。是8世纪上半叶由查理·马特发起的土地分配制度改革,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石。改革内容: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予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4.平叛各地贵族,实行军事改革,组建一支庞大的骑兵队,并击败阿拉伯人。5.强制没收部分教产,与教会关系紧张。它将原有的无条件赏赐改为了有条件分封,将豪绅显贵跟王室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了中央权力,形成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奠定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也为日后加洛林王朝的强盛创造了条件。
三、综合论述题
1.论述《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答: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为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他的统治而制定的。它是现今所知的古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典的制定历时30年,广采前朝的成文法典和习惯法,最后雕刻在圆柱型的石碑上。这座石碑于1901年为法国考古队所发现,现存巴黎卢俘博物馆。这部法典后来成为闪米特其他各族,如亚述人、迦勒底人和希伯莱人制定法律的基础。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3部分组成。序言宣扬汉谟拉比受命于神。结语颂扬汉谟拉比的功绩。正文共282条,把当时已形成的奴隶制关系、等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和财产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这是一部保护奴隶制度、私有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的法典,但行使全国的成文法典的颁行,使人人有法可循,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限制贵族的枉法专横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