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一章>>知识讲解>>文本学习>>知识点四

第一章  中国现当代散文



知识点四:钱钟书《论快乐》


钱钟书的文章,需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论快乐》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最终告诉我们“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的道理。

一、钱钟书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作家。自幼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根基深厚。后来在清华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学习时,又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曾任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1982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钱钟书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文学、哲学、训诂学、心理学诸方面均有重要成就。主要著作有《谈艺录》、《管锥编》、《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旧文四篇》、 《宋诗选注》、《也是集》等。另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等文学作品, 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见长。

二、《论快乐》

《论快乐》收于钱钟书第一本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述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尤其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巧妙

运用,不仅使得文

章文采斐然,而且使得议论深入浅出,活泼灵动,通篇蕴含着浓郁的幽默情趣。

1.文本分析

文章开头证明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是不能实现的。接着论述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人类可以凭借精神自由获得快乐。最后指出了上述两个结论的矛盾之处,以一句“矛盾是智慧的代价”作结,将这一话题上升到哲学层面,引发读者作进一步思考。尽管作者没有 刻意地以自己的观点去指导读者,教训读者,但在富有思辩色彩的文字中,读者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肯定,对快乐人生的追求。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先从语言与心理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接着指 出快乐无法永远。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谈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它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 而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指出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人生仍能快乐。《论快乐》是所论述的快乐,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作者认为快乐是短暂的,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这篇探索人生哲理的文章,包蕴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作者用冷峻的眼光看社会,以深刻 独到的见解谈人生,充满深刻哲理,令人深思回味。

2.写作特点

文笔精炼,语言生动幽默,思路八方投射,行文跳跃性强,且意脉贯通,挥洒自如。 充分展示出学者散文的风范。

1.联想丰富,征引繁富。 作者目光敏锐,想象丰富,思路极为开阔。所涉及和引证的材料、例证,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就国别而言,有中、法、德、古希腊、以色列等。典籍有《西游记》、《广异记》、《诗人日记》、《碎金集》等。知识则涉及语言学、神话、宗教、哲学、美学、疾病的文化学等。其特点是熔学识、智慧、知识、理趣与才情、辞采、感性、情趣于一炉,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一种智性的满足。

2.行文跳跃,结构严谨。 思路开阔势必行文跳跃,尽管如此,本文结构却十分严谨。文章的第一部分引入论题,说明快乐短暂的特征。第二部分论述人们对快乐的永久向往和不懈追求,引出分论点之一 ——“人生虽痛苦”,但“终抱着快乐的希望”;还用例证法证明分论点二——“快乐是由精神 决定的”。第三部分将第一、第二部分的分论点结合起来,说明文章的主题。既然快乐是由 人的精神来决定的,那么对快乐的追求与把握就成了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3.学识广博,语言精炼生动。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表述过这样的意思:人生是一部大书,他只是以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随手在书边空白处留下零星随感。然而,学者的智慧与冷峻,深刻与广博依然从这一份随意之中透露出来。作者看社会,眼光冷峻,说人生,体味独到,充满哲理内涵,处处发人深思。引述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名言、诗词小说。思路八方投射,意理却融贯凝聚,语言十分精炼。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