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回答: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真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2)浓郁的抒情色彩: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抒情与叙事、描写、议论相交织。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朴素的语言基调,而又体现出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之美。理性的批判与情感的眷恋
回答:
学者散文又称为大散文,文化散文。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得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学者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战时,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是钱钟书、梁实秋,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代表作家是余秋雨、张中行、季羡林等人。
钱钟书学者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学识广博,征引丰富,语言精炼。作者目光敏锐,想象丰富,思路极为开阔,所涉及和引证的材料、例证,随手拈来,恰到好处。就国别而言,有 中、法、德、古希腊、以色列等,典籍有《西游记》、《广异记》、《诗人日记》、《碎金集》等。 知识则涉及语言学、神话、宗教、哲学、美学、疾病的文化学等。看社会,眼光冷峻,说人生,体味独到,充满哲理内涵,处处发人深思,思路八方投射,意理融贯凝聚,语言十分精炼。使读者在欣赏中得到一种智性的满足。
回答:
作为一个关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明的恶习,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说过:“作为一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本文用主要篇幅讲了一个猪的故事,真正的主题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这只不听话的猪来暗示,对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人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可以拒绝的。然而,人却并没有把改变环境作为自己的天职。
文章把不听安排的猪写得奇趣横生,主要得力于语词的“歪用”。猪本是低贱动物,但是在描写这只猪的时候,所用语词却往往是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如:猪肉本来是供人吃的,对猪本身是杀身之祸,却被说成是猪的“主题”之一;把猪说成是“花花公子”也同样是词义的歪曲。有时,还用上了十分高雅的词语形容猪,如“特立独行”、“潇洒”、“浪漫”。在写到自己与猪的关系时,也用了一些形容人事关系的正规的词语,如:和猪“有交情”,可惜没有作“倾心之谈”。然而在这里,却是充满的独特的趣味,这就是幽默的谐趣。
散文评论家林贤治认为:“幽默,玩笑,在中国作家中并不显得匮乏;在90年代,甚至因此酿成一种可恶的风气。幽默而可恶,就因为没有道义感,甚至反道义。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在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