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练习一答案



一、 填空题

1、《霍小玉传》

2、话本

3、《水浒传》

4、《金瓶梅词话》

5、《儒林外史》

6、《聊斋志异》

7、《镜花缘》

8、《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 。

9、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史传 。

10、唐传奇

11、《搜神记》《世说新语》。

12、《古镜记》《李娃传》《离魂记》。

13、《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

14、小说、说经、讲史、合生。

15、《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

16、《金瓶梅》

二,单选题

1B 2 A3 B 4 A5 A 6 D7 B8 C 9 B 10 A 11B12A13B 14 A15 D 16C 17 D18A 19 A20D

三、论述题

1、(1)故事梗概:越人王太常幼年曾庇一狐躲过雷霆劫,长大后官运亨通,仕途坦荡。后育一子,却是个痴儿,至十六岁仍不辨牝牡。王甚忧之。忽一日,有妇人挈一绝色少女登门,自请为妇。王大喜,遂纳之为媳。女过门后,常与痴儿嬉闹,公婆难免对其出格行为表示了不满。后,王太常结怨于同僚,险遭馋劾。幸小翠急中生智,令其化险为夷。某日,小翠将痴夫置于热汤中闷之,竟令其病癒。后小翠不慎将公公的一件名贵瓷器打破,遂遭垢骂。翠大怒,念己屡屡有恩于公家,殊料公家待己如此苛刻。于是盛气夺门而出。公子日思成疾,骨瘦如柴。偶以故自他里归,竟意外邂逅小翠。两情由是相悦。期间,女每劝公子别婚,然公子不从。后年余,女容颜日异。自称无法生育,央公子他娶。公子无奈,然之,娶锺太史之女为妻。后女遗玉匿去,竟不回。

(2)主题思想:狐女小翠为报王太常救母之恩,委身其痴子为妇,数年如一日,含垢忍辱。其有情有义者,正如异史氏所言:一狐也,以无心之德,而犹思所报;而身受再造之福者,顾失声于破甑,何其鄙哉!作者借狐之重情重义,来反衬人之薄情寡义。的确振聋发聩。

(3)艺术特色:本文再次塑造了一位个性鲜明的狐女形象。其真其纯,皆可与婴宁和狐谐女相媲美。只是,小翠身上多了些克忍。由于她是为报救母之恩来到王家,所以对王家人的苛刻,更多时候是以含忍之心面对的。这期间的小翠,尽管时有天性流露,但多少带着些压抑,没能全然放得开。直到五年报恩期满,她因不慎将一名瓷失手堕地,招来夫家人大骂时,方将本性展露了出来:“女奋而出,谓公子曰:‘我在汝家,所保全者不止一瓶,何遂不少存面目?实与君言:我非人也。以母遭雷霆之劫,深受而翁庇翼;又以我两人有五年夙分,故以我来报曩恩、了夙愿耳。身受唾骂、擢发不足以数,所以不即行者,五年之爱未盈。今何可以暂止乎!’盛气而出,追之已杳。”真乃一刚烈不阿的好女子也!阅至此处,小翠之真性情方才呼之欲出,令人大快朵颐。可见,小翠同狐谐女一样,身上是有反抗精神的,其重情重义实在叫人肃然起敬!

2、请你谈谈对《水浒传》主题思想的认识。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有三种说法:一是农民起义说,二是市民说,三是忠奸斗争说。这三个观点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它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作者把这一历史上并不出色的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农民起义。《水浒传》塑造了一些农民革命英雄的光辉形象,最后梁山英雄受招安,被利用去征方腊,遭到残酷镇压的命运,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和失败的悲剧。《水浒传》的确是一曲农民革命的颂歌。

水浒故事长期在城市流传,市民群众和艺人是水浒故事的主要创作者,他们并不熟悉农村生活,也并不真正了解农民,他们是用市井细民的眼光来观察农民起义的。因此,在他们的渲染与修饰下,梁山义军虽然还保留着某些农民起义的特点,但它实际上是被市民观点改造过的一次农民起义,小说中更多的是对市民生活的描写,也多少反映了市民的心声。《水浒传》描写的不是广大农村而是市井社会,不见田野庄稼,不见农业耕作,而只有酒楼妓院,瓦舍勾栏;不见地主恶霸的地租剥削和高利盘剥,而是衙吏猖獗,地痞流氓横行。《水浒传》里的官逼民反,官是封建官僚,民是市井细民。另外,书中宣扬的是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表现为见义勇为、扶困济危、刚强义烈、恩怨分明、受恩必报的道德原则。所以《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英雄颂歌。

水浒故事既有农民革命思想的闪光,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最后加工者把它们联缀成长篇巨制时,又用忠奸斗争的思想对它进行了加工改造。因而《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呈现了多元融合的趋势。

3、请谈谈《儒林外史》卓越的艺术成就。

(1)杰出的讽刺艺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简括地论述了中国讽刺小说的渊源和发展。并认为《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将讽刺艺术发展到了新的境界。首先,小说的讽刺对象是写实的,讽刺描写是真实的。《儒林外史》讽刺的种种丑恶的人物和事情,都是当时社会实际存在的事实,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其次,《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把它指点出来”。作者将矛盾着的两个方面集中在同一人物的身上,使讽刺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另外,枝节横生,风波突起,故意破坏欢乐和谐的场面,使它大煞风景,也是《儒林外史》的一种讽刺手法。

(2)独到的结构艺术。《儒林外史》是对百年知识分子厄运进行反思和探索的小说,它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的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创造了一种“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中国小说史略》 第二十三篇,鲁迅)的独特形式。

(3)鲜明的文学语言。作者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勾勒出各种人物的形象和他们活动的环境、背景。语言个性化、口语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性。